【要報要點】目前我國經濟已出現明顯的復蘇信號,總體上處於企穩回升的發展態勢,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然很多。本期《要報》提出,處在這一特殊的關鍵時期,應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把擴大就業、調整經濟結構放在突出位置,並注重引導啟動民間投資,堅持實行減稅富民政策,打通影響經濟發展的金融梗阻,更好地推動經濟復蘇並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近期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復蘇信號
從目前各方面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復蘇的信號已經出現。首先,從GDP的走勢看,第一季度為6.1%,二季度為7.9%。經濟總體上已處於企穩回升的態勢。其次,從工業增加值的走勢來看,由原來逐步下降的趨勢轉變為明顯的反彈。因為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工業增加值如果出現明顯回升,應該說對GDP的回升反彈會有較大影響。第三,從發電量來看,1—5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344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66%。6月份,全國發電量3093.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9%。這也是自去年10月以來,我國發電量首次轉“負”為“正”。發電用電量是我國經濟活躍程度的一個主要指標。6月份用電量增長3.5%,從負3.6%到正3.5%,這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變化,意味著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反彈勢頭。第四,從反映實體經濟活躍程度的另一個重要數據,即全社會貨物的運輸和周轉量看,2009年1—6月全國的貨運量和周轉量的增長也比較明顯。
經濟復蘇過程中,價格的走勢需要引起特別的關注。目前PPI連續七個月為負值,CPI連續五個月為負。對這一問題各方面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通縮現象,也有人認為我國將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的基本判斷是:第一,無論是CPI還是PPI,短期繼續保持低位徘徊的可能性比較大。作出這種判斷的主要依據是產能過剩的現狀短期不會改變,加之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價格上漲的壓力實際並不是特別大。第二,價格保持低位徘徊,並不意味著已經出現商品貨物或服務價格大規模全面下降的趨勢。雖然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目前CPI和PPI還處於下降趨勢之中,但物價繼續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今后一段時間可能出現一種結構性的價格上漲,特別是一些重要的資產價格,如房價、証券市場價格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價格可能會出現上漲,而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保持穩定和下降,因此對物價的走勢,除了關注商品價格之外,可能需要注意資產市場的價格變化。第四,分析物價,除了需要考慮我國的供求狀況因素外,還要與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經濟相聯系。因為中國企業需要進口大宗的原材料、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如果出現大規模的反彈勢頭,而我國生產的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還繼續,外需繼續保持低迷,這必將導致我國企業利潤的空間收窄,進而導致企業競爭進一步惡化。第五,目前一般商品價格出現持續走低,並非因為流動性供應不足所致,深層次原因在於我國長期存在的產能過剩,大多數商品供過於求,所以試圖完全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扭轉目前存在的通縮或物價下降的趨勢是不太可能的。
二、當前我國經濟復蘇中面臨的五大困難和挑戰
1.經濟復蘇的動力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特別是政府主導的國有投資拉動,民間投資尚未跟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2月、1—3月、1—4月、1—5月分別增長26.5%、28.6%、30.5%和32.9%,投資的超常增長對於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增長了40.6%,佔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了43.1%。這反映出經濟增長主要的動力是投資,特別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如果民間投資沒有跟上的話,這種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另外,過度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是否健康也值得我們思考。
2.雖然消費有所提升但基礎不穩。擴大內需主要靠消費,從上半年的數據能看到消費上升的勢頭,但與歷史上比較高的消費水平相比,目前並不是處於高點。據2009年5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未來收入信心指數僅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別降低了14.3和16.9個百分點。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前景不明朗,也會對消費信心產生沖擊。一旦經濟出現不能持續向好的勢頭,消費能否保持增長還是一個疑問。
3.外部需求將持續低迷,短期難以恢復。無論是進出口額還是集裝箱的運價指數,目前下降幅度都比較大。從國際上看,一些權威機構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預測分別調降至-2.9%和2%,認為全球多數經濟體今年仍將處於衰退之中。綜合各方因素,可能半年到一年之內,出口很難恢復成經濟增長的動力。
4.產能過剩、大多數商品供大於求的現狀短期難以改變。目前我國的主要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70%以上存在供過於求,其他也基本上是供求平衡,很少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在此情況下,如果繼續依靠投資拉動的話,一旦投資項目選擇不當,就會增加新的產能,進一步惡化產能過剩和供過於求的狀況,給經濟結構調整帶來更大的挑戰。
5.失業待業人數增加,給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穩定帶來壓力。今年1—6月份新增就業人員雖然環比上升,但同比還是減少了11%,淨減71萬人,實際的新增就業人口與去年同比還是減少了。另外,農民工就業近期雖有所恢復,但工資收入則有所下降。部分行業仍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企業崗位流失嚴重。總體上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完善宏觀調控、應對困難挑戰的政策建議
1.適當調整宏觀調控的目標取向。“保八”實際上是要保經濟增長,保穩定。目前經濟運行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是失業問題,最大的困難則是產能過剩引起的結構調整。而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GDP增長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更不一定能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所以,建議在經濟基本企穩之后,是不是可以把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首選目標,同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要警惕沒有經過結構調整的單純復蘇,如果經濟真的出現V型復蘇,可能從長期看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種復蘇實際上沒有經過結構調整的過程,經濟一下子很快復蘇起來,那麼有可能又走回原來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老路上,這為未來的經濟發展留下更大的隱患。
2.經濟政策應有計劃地進行一些導向變化,從短期的刺激計劃逐步走向深層次改革。比如說擴大內需,其實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不是短期政策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很多深層次的改革如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等,也包括如何選擇更好的切入點的問題。今后,在保持適度規模政府投資的同時,應該把更多注意力轉向引導啟動民間投資。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是通過規劃建設小城鎮來帶動,還是直接把錢投到家電補貼、農機補貼等中去,效果是不一樣的,需要認真研究並選擇好切入點。
3.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堅定不移實行減稅富民政策。4月份我國財政收入出現比較大的下滑之后,財稅部門面臨比較大的收入壓力。應該說,目前財政收入的下滑總體上是與經濟增長水平相適應的。不能在經濟才剛剛出現復蘇時,就要求財政收入增長很多很快。在經濟出現復蘇的關鍵時期,財政政策還是應該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堅定不移地實行減稅富民政策,進一步考慮通過結構性減稅為企業騰出更多的利潤空間,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來投資和消費,這也為未來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奠定更好的基礎。
4.貨幣政策目前仍要堅持適度寬鬆,但要注意把握好后續政策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退出機制。目前我國金融體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問題,一方面銀行貸款大量集中於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政府項目,另一方面需要資金扶持的大量中小企業和創業者還是很難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目前應利用相對有利的金融改革環境,深化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把更多注意力用於打通金融梗阻,有效釋放並滿足實體經濟中的資金需求,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在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時,要警惕由於短期注入過多的流動性,使得一些重要資產和資本市場價格形成新的泡沫。從長期來看,貨幣政策過於頻繁的變動容易給社會造成一種不穩定或不明確的信號,因此長期的貨幣政策還是要走向一種相對簡單或明確的政策思路。
5.鑒於我國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龐大的國有資產,如何運用這些儲備和資產來促進經濟復蘇並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如果一旦出現經濟復蘇受阻,動力難以為繼的苗頭,應果敢採取進一步的大規模經濟復蘇計劃,可以考慮以巨額的外匯儲備和龐大的國有資產為后盾,增加國債發行和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完善社會保障和小城鎮建設,進一步提高全體國民的收入和信心,以啟動消費和民間投資。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