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成立后,陝北地區生產隻能維系低水平消費需求的狀況並未改變,且隨著人口非自然快速增長,致“魚大水小”的矛盾日趨尖銳。1941年征募、採購糧食從1938年的4.5萬石猛增至20萬石,農民的負擔比較重。皖南事變后,國民政府對邊區停發經費、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邊區財政經濟形勢嚴峻,一如毛澤東所說“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2頁)1943年,為防備國民黨“閃擊延安”而增加軍費和搶季收購棉花,迫不得已大量發行貨幣,致市場物價暴漲。
在這種情況下,對經濟困難的嚴重程度和性質作出准確判斷,關系經濟決策和措施的取向。1943年7月2日,《解放日報》發布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提出進行“適合時宜”的經濟改革以推動生產發展方針,強調“這些就是我們對於發展生產借以克服經濟危機的意見。”(《毛澤東文集》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44—45頁)毛澤東立足陝甘寧邊區面臨的嚴重經濟困難,將其稱之為“經濟危機”。次年12月,陳雲也確認邊區出現經濟危機的局面,並肯定發展生產以克服危機的方略,“我們以發展生產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與國民黨當局以加重老百姓負擔來解決財政危機的辦法,是一個明顯的對照。前者達到豐衣足食,后者弄得民窮財盡。這兩種辦法誰好誰壞,何去何從,中國人民自然看得清楚。”(《陳雲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289頁)
陝甘寧邊區生產供給難以滿足需求的現實要求發展商品經濟,但因於“唯書”影響,當時認為建設共產主義不需要商品經濟的思想比較普遍,陳雲所說的“從來沒有想過當共產黨還要做生意”(《陳雲文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頁)正是當時很多人的真實想法。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立足實際,實事求是,決策實施發展商品經濟以打破封鎖方略。陳雲於危難之際受命主政經濟,“中心任務是做生意”(《陳雲文集》第1卷,第380頁)。他敏銳地抓住了發展邊區經濟的關鍵,是必須“把東西賣出去,如賣不出去,問題就來了。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開支很大,我們的東西賣不出去,需要的就拿不進來,所以必須發展貿易。”(《陳雲文集》第1卷,第383頁)
陳雲深刻揭示,不同的經營主體和經營目的規定商品經濟的不同性質,提出了“為個人”“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的商品經濟和“為人民”的商品經濟概念。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也要做生意,也是商人,但前面又戴了“共產黨的帽子”,是“共產黨的商人”。這是與普通商人的“基本區別”(《陳雲文集》第1卷,第375—376頁)。“共產黨的商人”要發展的是“為人民”的商品經濟。從理論上廓清邊區要發展商品經濟和發展什麼樣的商品經濟,為共產黨“要做生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陳雲認為,共產黨做生意要借鑒資產階級在將商品經濟推向極至期間積累、形成的方法,“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方法可以採用資產階級的。”(《陳雲文集》第1卷,第393頁)為此就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制度。做生意“我們這些人經驗不夠,屬於大少爺一類的人,不像兢兢業業的商人。要規定一下,買貨要怎樣,秤要怎樣,尺用怎樣。要規定條例,如入貨條例、出貨條例、運輸條例、查賬條例。分區的負責人要到貿易公司去查賬,先把抽屜一拉,翻開賬簿,再查他的錢。如果賬上是一百二十六萬,錢也是一百二十六萬,便是對的。如賬上存的是一百八十萬,錢隻有一百六十萬,那二十萬哪裡去了?要這樣搞。從前王雲五‘整’我們,便是這樣‘整’的。”(《陳雲文集》第1卷,第393頁)二是靈活等價交換。收購出口的土產,“要用做生意的辦法,東西要看好壞,不好不要,逼得他們沒有路走了,就要提高質量。這個辦法可以刺激生產,是大老板的辦法。……有點托拉斯的作風,有點財政資本家的作風。這是一個鞭子,不要放下。”(《陳雲文集》第1卷,第391頁)在邊區特殊環境下對外做生意,等價交換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有多少布換我多少鹽,不是拿貨幣來計算,基本上應該以物物交換的比例計算,以物資為標准。”“第二個問題,是處在戰時狀態,物價高漲,幣值跌。國民黨是這樣,全世界也是這樣。戰時狀態,我們的對策是要經常提高價錢,注意出入口平衡,使我們不吃虧。”(《陳雲文集》第1卷,第386頁)三是建立經濟統一戰線。“無論是中國也好,外國也好,是大生意也好,小生意也好,做生意的人都要能拉攏關系。”(《陳雲文集》第1卷,第379頁)共產黨做生意、拉攏關系,首先有政治眼光,“懂得團結內部,對外同國民黨作經濟斗爭。對內對外的貿易生意該怎樣做這一套都要摸熟,要懂得在邊區內部怎樣做生意,和外面的商人怎樣搞好合作,怎樣利用外部的商人。……不能簡單地反對投機操縱的商人,我們要拉這個力量同我們合作,要他們幫助我們對外斗爭才有力量。我們共產黨人不能把不應該消滅的都消滅,因為這樣就不能團結內部同國民黨作斗爭。外面的商人也是我們爭取的對象,不然對內對外的貿易就搞不好。我們是共產黨員,要懂得黨的政策,要照顧到這幾項。在共產黨這一點上,我們要有黨的立場、革命的立場、階級斗爭的立場。”(《陳雲文集》第1卷,第378頁)其次對商人、腳夫既要廣泛宣傳我們的政策,更要在價格上恪守貨真價實、講求信譽,給商人以讓價照顧,取消臨時性營業累進稅,多征過境稅,適當增加紙煙稅,使他們有利可圖,沖破封鎖與邊區做生意。再次要廣泛利用商人的社會關系和國民黨內部的各種矛盾,進行公開的、秘密的、上層的、下層的等等形式的統戰工作。四是要機動靈活地開展貿易斗爭。如邊區運鹽季節國民黨壓價收購之際,我們就籌集足夠資金囤積,待彼一無儲備時,提價出售。還要利用好價格吸引。邊區輸入必需品,凡販好貨進口者,在價格上給予優惠照顧,壞貨則堅決壓價,使之無利甚至賠本。1944年關中新棉上市,國統區價格每斤1100元,我方以2800元收買。高額差價吸引商人大量販運,就連封鎖邊區的國民黨軍隊也整排整連參與販運,有的甚至一天背3趟。時任陝甘寧邊區貿易公司經理的喻杰曾回憶,在陳雲直接指揮下靈活開展的外貿斗爭成效極為顯著,僅1945年上半年的兩個多月時間,陝甘寧邊區貿易公司就收進黃金10萬多兩,“超過過去兩年的總和。”“物資雄厚,邊區的金融、市場也很穩定。”(喻杰:《陝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見《陝甘寧邊區概述》,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4頁)
在以上正確的應對措施作用下,陝甘寧邊區的財政困難和經濟危機逐步得到緩解,1944年和1945年,邊區對外貿易連續兩年出超。1944年的進口量比1943年下降了1.7%,而出口量卻是1943年的3倍,出超19億(邊幣)﹔1945年准備反攻,進口量雖比1943年增加了9.4%,而出口量卻是1943年的7倍半,出超34億,扭轉了陝甘寧邊區多年來的入超局面,不僅財政收支平衡、用度比較自如,達到了豐衣足食,解決了大反攻開始后大批干部出發的裝備、交通等費用,而且還給陝甘寧邊區政府留下了足夠一年用的家底,“創造了中外戰時財經史上鮮為人知的光輝的一頁”(李成瑞、朱佳木主編:《陳雲經濟思想發展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第5頁》)。
(作者單位:甘肅政法學院行政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