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地理與經濟地位的凸顯,東北區域史研究已然成為國際性的熱門課題。但綜觀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筆者發現除相關理論研究尚待加強外,東北區域史研究亦面臨著研究視域的拓展問題。中國東北區域史研究在立足挖掘自身歷史的同時,應拓展關照邊疆區域的地理特點,將視角延伸至東亞視域下進行考察,把東北區域史研究引向深入。下面以中國東北商埠史研究為例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目前,學界關於商埠史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主要集中在對關內“條約口岸”及所在城市的研究,到試圖通過“自開商埠”來考察中國近代化之動力及發展途徑﹔另一方面,研究范圍從腹地向邊疆區域拓展,將商埠開放與西南、東北等邊疆區域發展歷史進程結合起來進行考察。東北商埠史研究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區域經濟問題,這主要是由其重要的地理與經濟地位決定的。中國東北位於東亞之重要區域——東北亞的腹地,與朝、韓、俄、蒙等國相鄰,隔海與日本相望,南與中國華北地區連成一片,經濟位置十分重要,是對東亞開放的重要窗口。因此,它至少在如下四個方面舉足輕重:
其一,商埠開放與近代東北邊疆區域開發問題。邊疆區域開發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總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東北邊疆的開發同整個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相比較,有自身明顯的特點:東北邊疆是中國近代社會中感受外來壓力最大的地區之一。這表現在,近代發生在東北邊疆的割地、失地現象十分嚴重,各種帝國主義勢力在東北活動最頻繁、爭奪最激烈,東北被稱為“亞洲的巴爾干”。在外力的強勢沖擊下,清政府出台了開放東北的政策。而東北由此逐漸形成的商埠開放格局,是否促進了近代東北區域的開發,其消極作用又有哪些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梳理。
其二,商埠開放與近代東北邊疆區域安定問題息息相關。在俄、日等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與侵略之下,東北邊疆區域開放后,仍舊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危機,商埠成為中國政府與列強保持和侵奪主權的重要場所。一方面,由於近代中國政府的落后與軟弱,在東北地區喪失了許多權益﹔但另一方面,恰恰是由於開埠通商,使東北邊疆和內地的經濟聯系空前加強,不但使列強虎視眈眈的東北區域沒有被割離出去,相反使關內外聯系日益緊密。
其三,商埠格局與東北區域市場形成問題。近代東北開埠通商促進了東北區域市場的形成,提高了東北與關內及周邊國家經濟聯系的能力,為民國時期東北區域市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四,在東亞國際視角下,探討東北開埠之后的中國對世界經濟體系尤其東亞國際貿易格局及關系的影響。東北區域市場的形成與經濟環境的變化使中國東北的對外貿易有了飛速發展,在中國對外貿易體系中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東北區域市場的聯結下,中國在東亞貿易格局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對近代東亞國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今后要進一步推進東北區域史研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超越東北地方史研究的傳統,構建東北區域史研究體系。地方史研究往往更注重弘揚地方的傳統文化,而區域史研究則有助於對整個中國歷史的重新建構或者重新理解。例如,商埠問題,如果單純從東北地方史角度去談,只是一個東北經濟史片段的縮影。但東北區域史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對完整的社會歷史,是我們認識中國邊疆社會的一個極好范本,從東北區域角度研究商埠史,可以深化中國整體邊疆史的研究。
其次,轉換觀察角度、思維角度。不能僅僅從一個國家和一種文化傳統的角度去研究東北區域史,即中國東北區域史研究應立足國際視野,將研究置於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下,把握其動態的歷史進程。例如,東亞視域下的中國東北商埠史研究,有利於我們了解東北邊疆區域開發歷程及歷史上東亞各國家間經濟貿易交往狀況,對進一步發展東亞經貿、文化往來等提供歷史借鑒及政策咨詢。
最后,加強學術交流與共同研究。應努力與國內和國際相關研究力量開展學術對話,致力於建立一個多學科(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組成的研究基地(平台),從多學科、多視角進行縱向或橫向的綜合研究。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