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出現了文化全面總結的大勢。與這個總結大勢相適應,1773年乾隆下旨開館編修了一部代表當時東方文化有著世界性地位的叢書。因所修書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編纂,故被命名為《四庫全書》,而編修人員除乾隆特旨征召的平民學者外,均為在朝臣工,所以被統稱為四庫館臣。他們完成了乾隆朝文化總結的任務,而其中總結自明末以來的中西互動以便引導臣民對西學的認識,雖然表現出的多是迂腐守舊,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中西之間因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背景、認知世界方式方法的差異,引發的中西兩大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以及在這個碰撞與沖突下各自所做出的應對,對當今全球化下中國與世界文化交往不無鑒借意義。
在傳統儒家禮義道德下成長起來的有著濃厚夷夏之防的四庫館臣們,面對中西文明碰撞沖突100多年,西學走入各階層的事實,以及乾隆希冀總結西學來確立西學導向的意志,抉擇下“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的方針。即否定西學的學理,採納西方的科技,並認為西學本源自中學。所以他們為意大利人利瑪竇有關天文之書《天問略》所作的提要,其實講的就是留用西方天象之術,禁其教義的西學中用的道理。而為葡萄牙人溥泛際介紹天主教教義的《寰有銓》所作的提要則全面總結清人西學觀,充分肯定西人技術,貶斥其思想。要求子民習其技術,棄其精神,與國家導向一致。至於西人科技成就的取得,館臣則歸因於中國人對西人的啟發,即西學源於中學。如認為西歷隻不過是西人后來在中國古代歷算名著《周髀算經》基礎上測驗增修,愈推愈密的結果,並肯定《明史·歷志》所道西學是堯時精通天文歷算的學者的子弟散入西方所傳播的學說的說法本就由來有據。
館臣們的這個抉擇,是中國堅固傳統文明與西人適應性傳教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傳統文明孕育下有著天朝自大傾向的清人面對西學,所受震蕩劇烈,信者寥寥。要他們接受西方先進科技,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循序漸進的。由此可見,傳教的難度亦可想而知。為此,傳教士摸索出了適應性傳教策略。
適應性傳教策略之一就是適應中國傳統及其文化,使西學中學相通,並在此基礎上推行學術科技傳教,吸引中國人入教。在滿足天朝自尊心的前提下,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西學東漸”,促進了知識階層接受西方先進科技,為自己傳教打開了和諧之門。館臣在為利瑪竇言天象之作《乾坤體義》所作提要中指出,利瑪竇解釋九重天時,棄西方星座概念而用中國古已有之的28宿體系,且提到了《周髀算經》等。這一切足可調動中國士人情感,達到吸引一批知識分子之效,並為館臣西學中源說提供借鑒。當然,文明沖突與碰撞下的雙方其實是各有用心的。館臣們意在証明西學中源,而利瑪竇等所為本在為中學源於西學立論。
至於館臣如何看待西人的適應性傳教策略,我們可從他們為來華傳教士著述所作提要中一窺端倪。如意大利人南懷仁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坤輿圖說》,其中的某些記述和舊本題西漢東方朔所撰志怪小說《神異經》等所述類似,館臣對這頗感疑惑。最后,館臣以作者南懷仁在中國日子久了熟讀中國古書就仿照中國古書而寫成,為自己的懷疑作結。至於南懷仁為何見而仿中國古書,館臣並沒有解釋。但在為意大利人畢方濟論靈性學的《靈言蠡勺》所作提要中,館臣又認識到這點,認為《靈言蠡勺》所宣傳的學說之所以迅速流行,是因為明末西人融合佛經內容加以改造變化,以此來迎合當時盛行的陽明心學的結果。看來,並非館臣不知曉來華傳教士的苦心,多半是他們的夷夏觀念在作祟。他們不願意清人踵明人前車,自然小心謹慎對待西學,囑咐時人不上西人之當,多半會有意忽略適應性傳教策略有利於中西互動共進的一面,令清人不至對西人產生好感。
談到接受者對傳授者的認知,自然我們又要想到傳授者的傳授態度,即作為傳播西學的主動方西人的態度。伏爾泰稱亞洲從無西方特有的宗教狂熱之病及宗教殖民之念。既然帶有目的性傳播西學,是否能做到毫無保留傾囊相授,是否傳播的均是最先進的西方科技,不妨一析。
西學中對明清數學、算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撰《幾何原本》6卷本的刊行。不過,為何15卷本的《幾何原本》隻翻譯了6卷?有學者認為,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了6卷后,徐光啟希望能夠全部譯完,但在利瑪竇看來,這6卷本已包攬了歐幾裡德原作的基本旨趣,更主要的是這6卷本的翻譯已達到他們的傳教目的,因此主張先傳這6卷,讓志同道合者學習。如果以后大家以為有用,再考慮翻譯其他幾卷。由此可見,利瑪竇傳播科技最終還是為傳教服務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段是非?筆者認為,利瑪竇等耶穌會士是憑借科學家和傳教士的雙重身份來到中國的。作為科學家的他們所帶來的西學推動了中國學術科技的進步,正如胡適所道,利瑪竇等來華令中國近三百年來思想學問皆趨於精密細微科學化﹔亦如徐宗澤所言,經徐光啟等推波助瀾的利瑪竇帶來的西學使中國知有歐洲科學,而科學在中國行其奠基之禮,但作為傳教士的他們確實有傳播科學與宗教的雙重目的。
由此可見,為什麼作為接受者的中國有如此態度,我們也大體可以明了了。這是當時清人在中西文明碰撞與沖突下,不得不承認西學優勝中學之處,但又要抵制來華傳教士之野心,且不希望西方思想惑亂思想一統的局面,同時又要顯示統治者寬容,而做出的應對。封建等級制度下尊卑有序的清朝是肯定要批判利瑪竇敘交友之道的《交友論》宣揚愛無差等,聲討他述天主教及其教義的《天主實義》教中國人無父無母的。然而,這樣的西學觀其實是本末倒置,沒有長遠效果的。
不過,無論如何,西方順應中國傳統及其文化來達到傳教順利的目的,清朝在保証思想穩定前提下藝術接納西學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當時文明碰撞沖突下雙方應對的一種途徑,我們不可苛責。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