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81年3月,陳雲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提出過一個重要意見,就是建議增加回顧建國以前28年歷史的段落,為《歷史決議》的起草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1年3月24日,鄧小平去看望陳雲,並就《歷史決議》的起草交換意見。26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提到了陳雲這條意見。他說:陳雲建議“專門加一篇話,講講解放前黨的歷史,寫黨的60年。60年一寫,毛澤東同志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面,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據。這個意見很好,請轉告起草小組”。(《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頁)在1981年5月19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在講話中再次提到,《歷史決議》形成過程中,“陳雲同志提出,前面要加建國以前的28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6頁)可見,鄧小平對陳雲的這一重要建議是極為贊賞的。
其實,鄧小平自己在近一年之前也曾提出過這樣的設想。1980年4月1日,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到《歷史決議》的框架時說:“整個設計,可不可以考慮,先有個前言,回顧一下建國以前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話不要太多。然后,建國以來17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澤東思想一段,最后有個結語。結語講我們黨還是偉大的,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6頁)
指出鄧小平首先提出《歷史決議》要回顧建國以前28年的歷史這個事實,不是也不會否定陳雲所提建議的意義和價值。因為他們是在不同的情形下、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這一相同設想的。
鄧小平是在《歷史決議》起草之初,針對其框架設計提出這個設想的。當時,起草《歷史決議》的首要任務是確定指導思想和主體結構,陳雲在后來提出這一建議時所針對的問題此時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鄧小平的這一設想,顯然與此前的葉劍英國慶講話在前言中有一段歷史回顧有直接關系。葉劍英1979年9月29日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所作的重要講話是《歷史決議》的前身,對新中國成立30年來的歷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歷史作了初步總結,為起草《歷史決議》作了必要准備,奠定了重要基礎﹔《歷史決議》是葉劍英國慶講話的繼續和發展,最終為建國32年歷史作了一個圓滿的總結。這篇講話的起草工作是在鄧小平等中央常委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提出的具體意見是:在第一部分對歷史應該做點回顧,但要把它明確地概括為幾條,文字盡量短一點。因此,鄧小平在主持起草《歷史決議》之初即提出要回顧建國以前28年歷史的設想,這與他指導起草葉劍英國慶講話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陳雲是在《歷史決議》起草后期,針對如何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個關鍵問題而提出這一建議的。起草《歷史決議》,首先要正確評價毛澤東,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鄧小平講的最核心的問題。但直到陳雲提出這個建議之前,起草《歷史決議》的思路都受“建國以來”的限制,隻寫32年,鄧小平提出的“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要求總覺得難以完全達到。
1981年3月,陳雲在一次談話中講到,決議要達到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目的,使大家通過閱讀決議很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就需要寫上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60年中間毛澤東的貢獻,毛澤東思想的貢獻。因此,建議增加回顧建國以前28年歷史的段落。他指出:“有了黨的整個歷史,解放前解放后的歷史,把毛澤東同志在60年中間重要關頭的作用寫清楚,那末,毛澤東同志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面,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據﹔說毛澤東同志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說毛澤東思想指引我們取得了勝利,就更能說服人了。”(《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
陳雲的這個意見,解決了《歷史決議》起草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使鄧小平自決議開始起草以來一直縈繞心間的難題迎刃而解。按照陳雲的意見,《歷史決議》稿加寫了前言,以“中國共產黨自從1921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60年的光輝戰斗歷程。為了總結黨在建國以來32年的經驗,有必要簡略地回顧一下建國以前28年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8頁)為開頭,對建國以前28年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從而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作出評價和定位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當代中國研究所)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