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國家正在進行旨在治理、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的“天保工程”,嘉陵江流域系治理的重點區域。摸清流域環境變遷的過程、原因、規律,可以對現代嘉陵江流域的經濟開發與長江上游地區的環境保護提供歷史借鑒。同時,國家西部開發戰略中的重要基礎工程之一是交通建設,而歷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可以為鐵路、公路的勘探、選線提供重要參考,如1970年代建成的戰備鐵路襄渝線和近年通車的西(安)漢(中)高速公路的選線就部分參考採納了黃盛璋等歷史地理學家有關川陝歷史交通地理的研究成果。蘭渝鐵路、十(堰)天(水)、寶(雞)巴(中)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線的建設正在進行或論証,選線勢必與嘉陵江流域歷史上的陰平道、嘉陵陳倉道、米倉道交叉或重疊,參考歷史地理成果也將不可缺少。目前川陝兩省交通、水利部門恢復嘉陵江航運也在論証籌備之中,嘉陵江流域的歷史地理研究將為這些重大工程提供重要學術參考。此外,陝、甘、川嘉陵江沿線地方政府也都在努力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從事旅游資源開發。因此,從參與現實經濟社會建設角度而言,嘉陵江流域的歷史地理研究將大有可為。
從歷史地理學理論及其區域歷史地理研究而言,嘉陵江流域歷史地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科建設價值。傳統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區域”一般以政區或以自然地貌單元為對象,這樣的區域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卻容易人為割裂歷史地理要素的起源、空間傳播及其連續性,而大量考古學研究成果表明,河流往往是孕育一個國家和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而流域自然環境變動過程對人類社會利用和管理流域的響應機制有重要影響,建立歷史流域環境演變模型,探索歷史流域人地關系演變之規律,可以為保証流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指導。近年來,王守春、朱士光、王尚義等歷史地理學者一再倡導開展流域歷史地理學研究,正是基於流域為單元的歷史地理研究可以打破傳統研究的窠臼,這無疑是近年來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新思維,然而目前這方面的成果並不太多,更多流域的歷史地理系統研究並未真正展開。對嘉陵江流域進行歷史地理綜合研究,可以在流域歷史地理學方面增加一項新的個案。
嘉陵江流域具有十分豐富的歷史地理資源及其研究價值,嘉陵江干流及其涪江、渠江、西漢水流經青藏高原及其黃土高原邊緣、穿越秦嶺、大巴山山地和四川盆地,是溝通西部陝、甘、川水上交通大動脈和重要的文化、經濟分布地帶,數千年來在自然因素與人為作用下,生態環境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從歷史文獻記載看,清代以前,嘉陵江流域上游略陽、寧強尚有茂密森林,白龍江沿線森林呈點狀分布﹔明代以后,中游廣元、蒼溪、閬中一帶森林植被急劇減少,洪澇災害日趨頻繁,今天嘉陵江已經成為長江流域泥沙含量最大、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河流。據地方志記載,明清時期嘉陵江上游白龍江流域、嘉陵江略陽、寧強段,中游廣元、蒼溪、閬中段及下游合川、北碚、重慶江北段多次發生洪水淹城事件,造成慘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因而生態環境的演變及其原因是嘉陵江流域歷史地理研究的第一課題。
嘉陵江流域的天水、漢中、南充、合川等城市歷史上曾經幾度輝煌,戰略地位幾經升降變遷,上述城市大多古代輝煌而近代以來走向衰落,在今日則面臨新的崛起﹔而下游重慶的歷史地位卻從南宋開始日益提高,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1891年重慶開埠,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抗戰期間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1997年重慶上升為直轄市。這一變遷表明,嘉陵江流域在上游地區城市衰落的同時,下游城市的政治、經濟地位在近代以來反而持續提高。特別是重慶從漢唐時期的荒蠻閉塞之地發展到近代以來長江上游的中心樞紐城市,而嘉陵江上游諸多城市宋代以后逐漸落后蕭條,無疑是一個突出的區域政治與經濟地理變遷現象,值得從歷史城市地理角度深入探討,為現實區域經濟發展走向提供參考。
嘉陵江流域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期間蕭何坐鎮漢中支援劉邦反擊三秦,唐代控制山南、劍南三道,南宋時期的抗金、抗蒙戰爭,清王朝平定吳三桂戰爭,嘉陵江都曾多次作為用兵和漕運的通道,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嘉陵江更是黃金水上交通線,乃川陝間軍事運輸的生命線。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緊張的國際背景下,嘉陵江中下游又成為國家備戰備荒戰略下的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大量國防軍工企業西遷沿江山區,都表明嘉陵江流域具有重要的歷史軍事地理研究價值。
從歷史文化地理角度講,嘉陵江流域地處我國羌藏文化、巴蜀文化、秦隴文化與荊楚文化的交匯地帶,在唐代就是“地理兼南北,語音雜秦蜀”,為五方雜處之地。明清時期四川盆地因戰爭而導致的土著人口空前減耗及其清代大規模的外來移民——湖廣填四川運動,使嘉陵江流域人口、方言、飲食、地域性格、民間信仰和文化格局皆發生重大改變,而抗戰八年作為大后方期間,國民政府中央機構大批官員及其百萬難民涌入四川盆地,又很大程度上對嘉陵江中下游文化地理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這使得嘉陵江流域歷史文化地理的變遷具有諸多特殊性與復雜性和研究的挑戰性。
嘉陵江流域歷史地理研究起步較早,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顧頡剛、徐中舒、李旭旦、李承三等學者就對嘉陵江流的古代巴渝文化及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進行過權威性開拓研究,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時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及流域中下游以洪水災害為主的自然災害研究方面。就嘉陵江全流域來說,則始終缺少綜合的歷史地理系統研究。近年來學術界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以“嘉陵江流域歷史地理綜合研究”為題先后申請各級政府的規劃立項獲准,反映了流域歷史地理研究與現實的關系得到社會的重視。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歷史地理所)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