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趙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王麗萍 孫建剛  2012年02月10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趙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趙王城遺址


  趙文化是中國古代地域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趙文化研究如果從梁啟超1903年發表《黃帝以后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算起,已然走過100多個春秋。但趙文化研究真正的興起當推1987年全國首屆趙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這次會議把趙文化研究推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趙文化研究有了質的飛躍。這次會議討論的問題比較全面,對趙文化的界定、源流、內涵,趙國的地理疆域、政治、經濟、歷史人物、外交、戰爭、文化思想等,都有所涉及。會后出版了論文集《趙國歷史文化論叢》,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趙文化的學術力作。自此以后,關於趙文化研究的論文、論著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紛紛涌現和建立。

  據筆者粗略統計,從1987年至2005年的18年間,出版了《邯鄲簡史》、《邯鄲歷史與考古》、《趙國史稿》、《先秦兩漢趙文化研究》、《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等30多部論著,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1200余篇,同時還整理出版了一批考古資料。其中,1991年出版的《邯鄲簡史》和《邯鄲歷史與考古》對趙國的歷史發展、重大事件以及都城的遷徙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系統研究。2000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由沈長雲教授主持撰寫的《趙國史稿》,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趙國歷史與文化的專著,代表了一個世紀以來趙文化研究的最高學術成就。2003年出版了孫繼民、郝良真合撰的《先秦兩漢趙文化研究》,該書對趙文化進行了宏觀縱論,對趙國的史實進行了考証,對趙國的出土文物進行了考釋,對主要歷史遺跡進行了論述,有力推動了趙文化研究。此外,在趙文化的論文輯錄和資料整理方面,2003年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趙文化研究》集錄了《邯鄲學院學報》“趙文化研究”專欄文章40余篇,2004年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趙文化資料匯編及注釋》對趙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作了初步嘗試,是研究趙文化必備的工具書。

  為了進一步深化趙文化研究,凝聚科研力量,一些專門的趙文化學術研究機構也在此期間成立。如1992年河北師范大學成立了燕趙文化研究中心,1996年河北省社科院成立了燕趙文化研究所,1999年山西師范大學成立了三晉文化研究所,2002年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趙文化研究所。總之,這期間趙文化研究參與人員之多,取得成果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從未有過的。此外,一些地方文化界人士自發刊行了專門刊登趙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成立了趙文化研究會,設立了專門的趙文化網站。

  2005年4月23日,全國第二屆趙文化研討會召開,11個省、市的6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河北邯鄲,對趙文化的內涵、外延、特質及其產生的原因和歷史地位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會上,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指出趙文化是華夏文化與戎狄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她有著獨立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精神,並且把這種特質概括為:開放、進取、包容。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學者的一致認同。會后,出版了論文集《趙文化論叢》,此次會議可謂是新時期趙文化研究的又一裡程碑,把趙文化研究推向另一個高潮,趙文化研究進入到她的成年期。這一時期,趙文化研究向更廣更深層次上發展。宏觀上,學術界對趙文化的內涵、外延、起源、發展、基本精神和歷史影響等方面取得了相對較為一致的認同。微觀上,2005年至今,趙文化研究者在趙國的官制、農業經濟、一般人物、風俗藝術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彌補了以往此方面研究的不足。這七年間,發表相關論文1400余篇,出版了《燕趙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燕趙歷史文獻研究》、《趙文化論集》、《趙文化與華夏文明》、《邯鄲文化脈系》、《趙國史話》、《趙都邯鄲城與趙文化》等著作及論文集10余部。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地方院校把趙文化研究與學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使地方上研究趙文化的力量進一步加強。如2008年6月邯鄲學院在市級重點學科“趙文化與區域經濟”的基礎上成立了“趙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專門史(趙文化方向)”重點學科,並在河北省歷史學會的支持下,2009、2010年連續兩年組織承辦了“趙國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收集了省內外學者有關趙文化的研究論文110余篇。

  回顧趙文化研究三十余年來的發展歷程和累累碩果,無疑是令人欣喜的。展望未來,我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首先,趙文化研究的選題要進一步精細化,要注重具體問題的研究。綜合說來,幾十年的趙文化研究對於趙文化的特色、內涵、外延等問題已經解讀頗多,難以再有大的突破。趙文化研究今后的選題應該多關注細微之處,由小見大,具體就趙國的社會結構、科學技術文化、民族關系、疆域地理等著墨較少的領域尋找小問題進行剖析,避免趙文化研究流於空泛。這一方面,有些學者已經進行了探索,如李傲雪、劉廣瑞對邯鄲倡的探討﹔張潤澤、孫繼民對趙簡子平都故城的考釋等等,都從一個小的方面詮釋了趙文化的社會階層、城市地理等具體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反響。

  其次,趙文化研究的材料要進一步深入化,要注重新材料的發現。區域文化研究深入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在於新材料的大量發現,如楚文化、巴蜀文化研究近年來的空前發展與葛店楚簡、金沙村商周遺址等一大批新材料的出土與發現密切相關。趙文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瓶頸在於新材料的缺乏,側重於趙文化研究的地方上的學者應該加強對趙文化相關的新材料的發現和挖掘。趙地一切當代存續可見的實物資料均可收集整理研究,以此擴大趙文化的研究領域和實証資料,並以此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証。如孫繼民先生在實地考察走訪中發現了武安老安庄漢代的“趙國易陽南界”石刻和永年朱山東漢石刻等新材料,為解讀兩漢趙國的歷史提供了更有力的証據,極大推動了趙文化相關方面研究的開展。

  再次,趙文化研究的方向要進一步拓寬化,要注重與地方史研究有機結合。趙文化從其狹義來理解僅指先秦兩漢趙國形成的歷史與文化,這是其核心部分,但如果從廣義來看,趙地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它既包括商周文明,也涵蓋了后期的魏晉鄴城文化、明清的太極文化、近代的晉冀魯豫根據地文化,可以說,核心趙文化是冀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如果她不與其他文化研究有機結合,其研究就會進入死胡同,從而喪失生命力。趙文化研究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既關注其核心,又重視其外圍,雙管齊下,才是趙文化研究的必經之路。

  (作者為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