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歷史

抗日戰爭中的延安交際處

繆平均  2011年12月14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抗日戰爭中的延安交際處



  1943年,金城(左一)陪同周恩來(前排中)等與美軍觀察組第一批來延安人員在延安交際處合影。

  延安交際處,全稱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前身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外交部的招待科。黨中央長征到達陝北后,於1935年11月份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下設七部一局。為加強對外宣傳和聯絡交涉事宜,1936年1月26日西北辦事處發布第四號命令,宣布增設外交部,博古兼任部長。外交部下設交際處,處長由西北辦事處秘書長伍修權兼任,不久,交際處改為招待科,科長為胡金魁。

  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原西北辦事處下屬的部、局,相繼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廳、處。調整后外交部被撤銷,隻保留了一個招待科,負責外來賓客的生活接待。1937年11月底,陳雲回到延安,鑒於外交部被撤銷后對外宣傳聯絡工作受到影響,他建議中央加強這方面的工作。1938年1月,中央組織部派曾在白區做過上層統戰工作的金城去陝甘寧邊區政府做邊區主席的對外聯絡秘書。這年5月,邊區政府決定將原招待科改為交際科,金城任科長。1940年交際科又改為交際處,處長仍為金城。

  延安交際處是黨中央在延安時期設立的黨政軍諸多機構中的一個部門,負責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接待。其接待對象十分復雜,當時從國統區進入延安接觸的第一站就是交際處,無論自己的同志,還是我們的朋友包括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如黃炎培、陳嘉庚等)、來訪的國民黨將領、國際友人等等,都由交際處負責接待。由於接待對象非常復雜,交際處工作人員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搞好接待工作。對待朋友要熱情周到,對待敵人也要很好地接待,並用良好的言行教育感化他們。

  延安交際處第二項工作是承擔黨的統戰工作任務。統戰工作是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當時很多國民黨將領、愛國民主人士都到訪過延安,具體接待都是由交際處統籌安排。例如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訪問延安時就住在交際處,雖然時間很短,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對其后半生產生了重大影響。1940年,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抵達延安,住宿在延安交際處。在訪延期間,陳嘉庚與延安交際處人員和各界群眾親密接觸,實際調研了解。他參加了四次延安群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抗日軍政大學、安塞鋼鐵廠、印刷廠以及延安市容﹔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座談,出席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經過實地考察,陳嘉庚親眼看到邊區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和諧景象,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克敵制勝之本”。他表示,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對邊區各界艱苦奮斗的精神尤為感動。林連玉曾回憶陳嘉庚訪問延安歸來后有位校友問道:“你這次歸國實地考察觀感如何?”他說,去年新加坡各社團聯合歡迎我,我的演講措詞是相當悲觀的。我曾說,中國要轉弱為強,必須等半個世紀才有希望。經過這次回國實地考察,才知道我的話說錯了,原來拯救中國的人不但早已誕生,並且已經在那裡做出了許多大事了。正是經過訪問重慶與延安的深刻對比,陳嘉庚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飛躍。

  交際處第三方面的工作相當於現在的外事、聯絡工作。交際處接待過很多外賓,包括美國記者斯諾、史沫特萊,還有朝鮮的金斗奉、日本友人岡野靖等。

  交際處第四方面的工作是情報工作。由於到延安的人士來自各個方面,他們經常帶來國統區各方面的信息,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情報並匯報給黨中央,這對中央的工作和正確決策能夠發揮重要作用。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蔣介石連續電邀毛主席到重慶談判,他根據國民黨派駐延安的特務(聯絡參謀)提供的情況分析判斷,毛主席不可能到重慶談判。而我們黨則看穿了蔣介石的政治作秀伎倆,特別是交際處用很巧妙的辦法獲取了聯絡參謀的通信密碼,聯絡參謀與重慶來往的電報,被我們黨清清楚楚地掌握,這對黨中央確定毛主席到重慶談判的決策起了很大作用,並對我們黨在重慶談判時發揮主動性、取得了很大成果做出了貢獻。

  延安交際處在行政編制、經費開支、支部生活等方面,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處管理,政治上、業務上初期歸中央組織部,后由中央辦公廳領導。人員編制方面,初期有五六名干部,十多名勤雜人員。處長下設有秘書、聯絡科、招待科和總務科。早期駐地在城內大東門北側,管理著三個招待所,其中第二招待所的條件、設備較好一些,是一個坐東向西的臨街小院,裡面設有三間“特級”客房,美國友人史沬特萊、斯諾以及英國記者貝特蘭以及愛國華僑陳嘉庚率考察團訪問延安時都住在這裡。1938年11月,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后,交際處由城內遷往延安南關,在市場溝南側西山下,即現在的延安交際賓館所在地,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土窯洞和小禮堂。

  延安交際處成立初期,黨中央就為交際處制定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接待原則,僅從1938年到1941年,就接待來客7000多人。據1942年交際處的總結報告,這一年接待了中外客人2000多人(數據來源為陝西省檔案館藏陝甘寧邊區政府檔案史枓)。延安交際處在外事接待和統一戰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6月中外記者參觀團來延安后,黨中央對招待工作非常重視,決定由周恩來副主席親自主管這一工作,並決定交際處在政治、業務上歸軍委秘書長楊尚昆領導。周恩來對這次接待工作作了具體指示,一是宣傳要實事求是,不浮夸,不弄虛作假。要以誠懇、坦白的精神同他們交朋友,以利於進一步開展國內外的統一戰線工作。二是對中外記者既要一視同仁,又要區別對待,重點要作好對外國記者的工作。三是生活方面的接待,要熱情周到,盡量予以優待,但切不可搞鋪張浪費。延安之行,給中外記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們對延安和解放區作了比較客觀的宣傳報道,對廣大群眾和世界人民重新認識和了解延安起了積極作用。

  1947年3月,胡宗南軍進犯延安,3月14日,交際處的最后一批客人和工作人員撤離延安,在綏德暫駐一個多月后又轉移到山西。此后,處長金城也調離交際處,到西北野戰軍教導團做敵軍俘虜軍官工作。1948年4月延安收復后,交際處遷回延安。1949年6月后改為陝北行政公署招待所,后為延安交際賓館。

  (作者單位:陝西省檔案館)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