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4到1911年,山西大學堂派遣留日學生約200人,在內地學堂留日學生總量中佔有明顯優勢。這批學生大多超出了時任山西巡撫張曾敭解決晉地“興學則無堪勝教習之人”的預期,先后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一、創辦革命刊物,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山西大學堂學生在留日期間,創辦有《第一晉話報》和《晉乘》兩種刊物,俱以救亡圖存、改革社會為宗旨,並且關注的焦點大抵是由晉省的路權、礦權危機及於國家的命運問題,而其設計的救亡道路則在於共和政體與實業救國的統一。《第一晉話報》刊發的竹崖的《危乎山西之礦》、悶久的《晉民爭礦的惡結果,政府賣礦的好手段》、競生的《實業之進步》、副墨子的《商戰兩字裡面的解釋》、者生的《說礦務》、《中國路礦現勢論》等文章,都一致奉行實業救國的路線,並將其障礙歸之於專制政體與列強侵奪的合謀。同時,該報還指出要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君主專制國萬萬不能成立”,關鍵在於建立共和制度。《第一晉話報》共辦九期后停刊,留日學生們又於1907年9月創辦《晉乘》雜志,“以發揚國粹、融化文明、提倡自治、獎勵實業、收復路礦,經營蒙盟為主義”。如SV生的《實業與山西的關系》、垂釣翁的《社會概論》、古唐的《設鐵道必先講經費人才說》等文,主張振興實業以抵抗侵略﹔猛蹴的《晉人爭礦之最后》、夢周的《殺洋奴曲》等文,則鼓吹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等。
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分批回省后,辦理的革命刊物主要有三種。1906年創辦的《晉學報》,是山西省內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報刊。1907年,更名為《晉陽白話報》,因為宣揚革命言論被封禁。同年11月,《晉陽公報》誕生,“同志間傳通聲氣,結納豪杰,皆以《晉陽公報》報館為總機關”。1910年春,該報因報道、揭發晉撫丁寶銓在交城、文水兩地屠殺百姓的罪行,遭封禁。此外,還有南桂馨和趙戴文在太原創辦“振興派報社”,專門代銷《國風日報》、《晉陽公報》、《民呼報》等報紙,在群眾中影響也頗大。
除自辦報刊外,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還積極參加國內其他資產階級革命報刊的辦理工作。景耀月曾與於右任經辦《民報》與《民呼日報》,揭露日本的亡華陰謀,發動民眾參與反帝反封建運動。1909年秋,《民呼日報》被查封,景耀月按照孫中山、黃興的指示,與范鴻仙等另行創辦《民吁日報》,並擔任總編輯。后因再次被查封,又改名《民立報》,繼續宣傳革命思想。此外,景耀月還在《國報》、《夏聲》、《漢幟》等刊物上發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文章,如《國報大旨》、《國民自治會意見書》、《論國民主義》、《祝夏聲發刊序》等文,都為辛亥革命的輿論准備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組建同盟會山西分會,開展革命活動
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為之作出了重要貢獻,谷思慎即是籌備者之一,並擔任同盟會總部執行部調查科負責人兼陝西省會員入會主盟人﹔景耀月任同盟會組織干事,“奔走呼吁,吸收俊杰,歷次集議,多被推為主席”﹔景耀月、榮福桐任山西省會員入會主盟人。不久,同盟會山西分會宣告成立,谷思慎、王用賓先后任分會干事。他們積極動員閻錫山、溫壽泉、景定成、趙戴文等人入會,到1906年底,山西籍在盟人數名列各省前列。如景定成在《罪案》中回憶說:“同盟會原來發起於南方同志,西北方面除張溥泉外,最初加入的,還算山西人佔了多數。”
山西分會成立后,即投入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運動中。首先,領導山西爭礦運動。1905年10月,山西留日學生大會在東京舉行,通過了《留東學界通告內地廢約自辦公啟》,提出了爭礦的具體辦法。1906年初,景耀月、王用賓等人聯合他省留日學生致函外務部,請求廢除倫敦福公司的礦務專辦權。是年10月,李培仁留下《蹈海絕命書》,詳細闡述了收回山西礦權的重要性。事后,王用賓等人護送李培仁遺體返晉,太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將爭礦運動推向了高潮。1907年春,山西保晉公司贖回礦權,爭礦運動以勝利告終。
其次,聯絡會黨與新軍參與革命。谷思慎在北路哥老會中有很高的聲望,孫中山曾親自主持其以北路哥老會“龍頭”的身份加入同盟會。在日期間,谷思慎即建議將興中會、大刀會、哥老會合並成統一的反清組織,得到孫中山的認同。1907年回國后,谷思慎以晉、陝、甘、綏、蒙等省哥老會為基礎,加強會黨活動,特別是在綏西起義中,與革命黨構成了犄角之勢。在動員新軍方面,榮炳在1906年發展王嗣昌、應芝、常樾、趙守鈺、張煌、王夢弼、金殿元等入會,使得同盟會的力量開始滲入到山西新軍。1910年,趙戴文與閻錫山策動山西新軍起義,成立山西軍人俱樂部,暗中鼓吹革命,又組建新軍模范隊,作為起義的骨干力量。經過谷思慎的多方活動,閻錫山、溫壽泉、南桂馨等參加了京都會試,和他省同盟會負責人共同討論革命起義的相關事宜。
其三,響應武昌起義的號召,為光復山西作出了重要貢獻。趙戴文同閻錫山發動太原起義,谷思慎在晉西北和綏西發展后套根據地,聯絡當地的武裝民眾和清軍展開戰斗,與太原起義遙相呼應。辛亥革命期間,在晉軍北伐內蒙古和南下光復河東的戰役中,谷思慎動員當地士紳捐資捐物,解決了晉軍的供給問題,而且親自參加了北伐中谷勒畔河等多次戰役,幾以身殉。王用賓、邵修文、張端等人則在晉南成立了“河東紳商議事公所”、“蒲解兩屬民團”等組織,發動團兵數千人,在陝西義軍的支援下攻克運城。
三、參與創建和捍衛共和制度
景耀月是創建中華民國的功勛。他的貢獻主要有:一是以“組織中華民國會議”議長的身份主持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親手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主持孫中山就職典禮,向孫中山交付大總統印綬。二是參與民初法制建設。1911年12月,景耀月組織各省代表會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次年,湖北六省與湖南五省提出《大綱》修正案,景耀月等人據此擬定《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草案》,獲得臨時參議院全案三讀通過。第三,組織民初教育改革。中華民國成立后,景耀月被推選為臨時政府教育部次長。在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北上迎袁期間,又代理教育部總長職,同時兼任南京法政大學校長和上海中國公學教授,“親手擬定了我國第一部民主教育法規、制度,實行男女受教育平等,廢止祀孔讀經,奠定了我國近代民主教育的基礎。”
辛亥革命的成果旋即被袁世凱篡奪,王用賓、景耀月又投入到維護共和制度的斗爭中。王用賓組織山西臨時省議會,“自是混亂之山西始有民意總機關矣”。又致電袁世凱,任命閻錫山為都督,任命周勃為民政長,“軍民分治之制,蓋自晉始。”在袁世凱任大總統期間,他“發奸摘伏,不稍假借。對大借款案反對尤力”。袁氏陰謀稱帝,他“奔走南北,謀聲討”,積極響應護國運動。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他則追隨孫中山入粵護法,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景耀月曾聯絡同志成立政友會,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后被袁氏解散。張勛復辟后,他潛赴晉、豫各地,組織靖國討逆義軍,被推為總司令。
由上可見,山西大學堂留日學生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參與組建同盟會,開展革命活動,捍衛共和制度,是推動辛亥革命浪潮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