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的六七年間,武漢報業為官方把持,《湖北商務報》、《白話憲政報》、《湖北學報》、《蠶學月報》、《湖北農會報》、《湖北官報》、《湖北教育官報》等多種報刊均為官辦。但1905年以后,民間辦報在武漢日益流行。自1905年至1911年,民辦報刊達40多家,主要有《大聲日報》、《不纏足會畫報》、《漢口中西報》、《公論報》、《工商日報》、《漢江日報》、《新漢報》、《交通報》、《現世報》、《鄂報》、《五洲日報》、《通俗新報》、《江漢日報》、《湖北日報》、《藝林報》、《湖北女學日報》、《大陸報》、《華報》、《通俗白話報》、《漢口商務報》、《揚子江白話報》、《軍國日報》、《趣報》、《大江白話報》、《雄風報》、《繁華報》、《大江報》、《夏報》、《政學日報》、《武昌白話新報》、《新鄂報》等,且多數掌握在革命派手中。如《通俗白話報》由日知會員充任主筆﹔《商務報》初由革命黨人編撰,繼而成為群治學社機關報﹔《大江白話報》、《大江報》則是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機關報﹔《湖北日報》、《雄風報》為共進會所控制。這些報紙都敢於鼓吹革命反清,抨擊君主立憲。
武昌起義后,湖北軍政府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承認“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一時之間,各種報紙風起雲涌,蔚為大觀。舉其知名者有《國民新報》、《共和報》、《震旦民報》、《民國日報》、《新聞報》、《大漢報》、《武昌公報》、《群報》等。但隨著時局的變化,特別是在袁世凱當國之后,武漢的革命報紙多被封禁,留存下來的不過3家而已。
綜觀辛亥革命前后武漢報業的發展情形,對革命影響最大的大致是以下五家。
1.《大江報》。1911年1月3日創刊,原名《大江白話報》,由詹大悲集資接辦后更名為《大江報》。《大江報》的編輯人員基本上是《商務報》的原班人馬,詹大悲任經理,何海鳴、宛思演、梅寶璣、查光佛等任編輯。黃侃、溫楚衍、居正、田桐、蔣翊武、凌大同等革命黨人經常為報紙撰稿。《大江報》以“提倡人道主義,發揚種族思想,鼓吹推倒清政府罪惡政府為宗旨”,鼓吹革命,抨擊時政,遇事敢言,在新軍中影響較大。1911年7月17日,《大江報》發表何海鳴所撰《亡中國者和平也》一文,批判立憲派“伏闕上書”的改良舉動和清政府出賣主權的卑劣行為。同月26日又發表黃侃所撰《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署名“奇談”。《大江報》的大膽革命言論,引起當局大駭。鄂督以“淆亂政體、擾害治安”為名,飭令江漢關道率兵於8月1日晚9時查封報館,宣布“永禁發行”,經理詹大悲、主筆何海鳴被逮捕入獄。武昌起義后,詹大悲、何海鳴出獄,《大江報》在何海鳴主持下,於1912年6月10日在漢口后花樓街復刊。該報以其一貫的戰斗作風,遇事敢言,反對袁世凱稱帝。當年8月8日,黎元洪以《大江報》刊發江亢虎(社會黨首領)鼓吹社會主義的文章並著社論薦介,下令查封報館,嚴禁發行。
2.《商務日報》。其前身是創刊於1909年10月8日的《商務報》,革命黨人何海鳴、劉蟄庵等參與社事。該報佯稱以“溝通商務”為宗旨,實則為革命作鼓吹。日出一小張,旋因資金匱乏,陷於停頓。次年2月,由“日知會”會員宛思演接辦。宛思演、邢伯謙分任正副經理,詹大悲、何海鳴主編,日出兩大張。“言論激烈,抨擊無所顧忌”。社內同志多為革命黨人,成為群治學社言論機關和秘密聯絡點,“凡聯絡黨人,秘密集會及儲藏炸彈手槍,皆在此”。《商務日報》對革命運動影響甚大,享有“革命先鋒”之美譽。
3.《楚報》。創刊於1905年,是武漢地區最早出現的一份具有革命傾向的報紙。由漢上富商、買辦劉歆生出面主辦,吳趼人主筆,在香港注冊立案。報館職員多為日知會會員,傾向革命,“縱論鄂省政治,不避嫌忌”,“持論頗激昂”。在吳趼人辭職后,革命黨人張漢杰受英人估尼干氏之聘任主筆,是年張之洞為修筑川粵鐵路,與外人簽訂借款條約,尚未簽字,密約全文為《楚報》馮特民探得,將全文登載,並加按語,說張之洞“不應有這喪權辱國行為”。觸怒當道,報館被封,主筆張漢杰被判10年監禁,馮特民被通緝,逃往上海。漢口新聞界遭迫害,這是第一宗。
4.《大漢報》。創刊於1911年10月15日,由革命黨人胡石庵主編。該報是武昌起義后創辦的全國首份革命報紙,人稱“民國之第一張報紙”。創刊號一印再印,重版六七次,銷行兩萬余份,創漢上日報銷數之最高紀錄。在清軍攻陷漢陽后,武昌城內人心浮動,一度出現混亂局面。為安定人心,鼓舞士氣,《大漢報》一天內發6次號外,杜撰和報道一些外省戰勝清軍、援兵立至的消息,創下一張報紙在同日發行號外最多的紀錄。
5.《中華民國公報》。創刊於1911年10月16日,由湖北軍政府主辦,社長先后為張樾、牟鴻勛、蔡良村等。館內人員多為兩湖師范學堂學生和共進會員。開辦經費600兩和每月津貼5000元由軍政府撥付,初時出版不定期。所印報紙全部免費贈閱,分送軍政府各部門、各獨立省份、各府縣學校及勸學所,另以200份張貼街市。報館門首張貼張祝南所擬對聯,十分引人注目。上聯為“與民公好惡”,下聯為“為國報平安”,橫批為“光復中華”。簡明扼要地揭示該報宗旨,又天衣無縫地將“中華民國公報”六字嵌鑲其中。1912年初,《中華民國公報》變身為擁護黎元洪的政治組織“民社”的報紙。與文學社、共進會等政治團體主辦的《民心報》、《震旦民報》等不斷進行筆戰。同年5月,轉為共和黨的機關報。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時期,由革命黨人和革命團體所控制、主辦的報刊,其數量之多,武漢居於前列,為大多數省市所不及。孫中山后來總結說:中國推倒清廷,固賴軍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則由於各報鼓吹之功。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系)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