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一般的中下級官員面見皇帝,需要有高級官員的引領。這種中下級官員由王公大臣引領覲見皇帝的形式,稱為引見。清代的引見制度包括官員入仕選拔、升遷調補、降革處罰等方面,成為皇帝加強皇權的一種重要政治手段。
通過引見觀察官員
清代對官員的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分別對京官和外官進行。考核結束后,將京察一等、大計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員引見給皇帝。引見地點一般在紫禁城的乾清宮或養心殿﹔皇帝駐蹕圓明園或西苑時,在勤政殿引見﹔巡幸各地時,在行宮引見﹔如遇重大祭祀活動,則在齋宮引見。
文官和武官分別引見。文官引見由吏部尚書、侍郎帶領,武官引見由兵部尚書、侍郎帶領。引見之日,吏部衙門的司員、書吏將引見官員排班,一次引見五六人,班首、班尾各有司員一人為領班和押尾。引見時呈遞綠頭簽(亦稱綠頭牌),該簽用白硬骨紙制成,上半段為綠色,首尖下長,牌上書寫引見人姓名、履歷以供皇帝閱看。如果引見官員是地方推薦、送部引見,還要將督撫出具的考語也填在綠頭簽上。除綠頭簽外,皇帝手中還有引見人寫的履歷折子,以便參閱。通過引見談話,皇帝觀察官員的身材相貌、言談舉止、人品德行,並用朱筆把評語、升遷降革意見寫在引見文書上。皇帝的決定並不當場宣布,只是將綠頭牌發給本人,令其退場。之后,皇帝會向主管堂官說明自己的意見,主管堂官據此撰寫奏折,待批准后向引見官員宣布。之后官員們常被第二次引見,聆聽皇帝訓飭,然后離京。
引見制度確立以來,受到歷代清帝的高度重視,成為一項重要的日常事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共收錄文武官員履歷55883件,引見制度執行程度可見一斑。其中雍正帝尤為認真,引見單中留下大量朱批,有的朱批比引見單上的字還多。康熙帝的朱批不多,乾隆帝也寫了一些,其后的引見履歷單基本未見朱批。晚清由於慈禧太后獨攬大權,皇帝有名無實,引見活動大為減少。
“用人之柄,操之於朕”
引見制度在清代官員任免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皇帝看來,“用人之柄,操之於朕,而察吏之責,不得不委之督撫”(乾隆帝語),但對於察吏的最終決定權,皇帝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也是引見制度實行的根本原因。清代對官員的考核雖然由六部長官及各地督撫實際操作,但他們並無最終決定權。京察、大計之后實行引見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對大臣行使察吏權力進行監察。對被引見的官員,皇帝並不會完全採納六部長官或督撫的建議,經常有官員被從“一等”或“卓異”中剔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乾隆帝在召見原任甘肅階州知州顏培天時,發現原任陝甘總督福康安在任內舉行大計時,明知犯錯,卻不據實陳奏,最終將福康安交部議處。
一方面,引見制度有利於皇帝發現和選拔人才。通過引見時的交談,皇帝對官員可以有大致的了解,特別是經過多次引見,可以更准確地發現人才,是直接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手段。如乾隆元年(1736年)大計,山西平定州知州郭一裕被山西巡撫羅石麟舉為卓異,得以引見,而乾隆帝隻評價其“中平”。乾隆十六年,郭一裕再次被引見,乾隆帝評價“人似有出息,可升用”。到乾隆二十年,郭一裕則受到重用,升為雲南巡撫。
另一方面,引見制度有利於整飭吏治。清代官吏徇私妄舉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一些高官顯貴又不能主持公道。通過引見,皇帝可以考察他們是否能秉公甄選、是否有姑息從事的情況。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學士張廷玉保薦京察一等吳紱等3人,在引見時被皇帝看出有徇私行為,張廷玉因此被降二級處分。
以貌取人,主觀隨意
由於考察方式單一,僅憑身材相貌、一面之詞及一時的行為舉止選拔官員,引見制度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一,引見制度無法全面考察官員的優劣。由於引見時,皇帝和官員的接觸時間短暫,並且官員人數眾多,隻能從外表得到某些片面的認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生了轟動全國的“甘肅冒賑案”,案中關鍵人物甘肅布政使王亶望此前曾多次被引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引見時,乾隆帝評價“此人竟有出息,好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王亶望再次被引見,乾隆朱批“竟好,王師(曾任江蘇巡撫)之子,將來有出息”。可見王亶望給乾隆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冒賑案發,証明乾隆帝做出的判斷其實是錯誤的。
其二,引見帶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皇帝只是通過與被引見者的簡短交談,便做出最終評價,隨意性很大。因此,一個官員的仕途很可能毀於一次糟糕的談話或其貌不揚的外表。很多情況下,皇帝自己也知道難以在很短時間內做出准確判斷,雍正帝朱批中就有不少“似”“不似”“難定”之類的詞語,充分反映了皇帝的矛盾心理。如他說牟錝元“似老實又不似老實,難定”,殷邦翰“冒失,急躁人,特快,但不似壞人”。
另外,雖然引見制度本身對整飭吏治是有利的,但同樣容易產生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等情形。有引見權力的官員一面千方百計為自己親友追名逐利,力爭引見,同時也為賄賂請托營造機會。嘉道以后,為引見而行賄的現象日益突出。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兵部尚書奕顥在揀選佐領時,公開徇私受托,后來甚至出現了官員在引見前必須交納引見費的現象。
引見制度成為清代加強皇權的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皇帝發現人才,因材施用,體察民情,但也有著以貌取人、主觀隨意等諸多局限。清代的吏治腐敗大案層出不窮,與這種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選人用人體制不無關系,這些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選拔、任免和考核官員,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孔祥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網絡中心工作人員,曾發表《清前期地方文官考核制度述略》、《洪承疇與“大功不賞”》、《清初文官考滿制度初探》等多篇論文。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