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倭馬亞清真寺
不同於中東其他國家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世界的矚目,敘利亞的重要性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影響。敘利亞國內政治亂象何去何從,可謂觸一發而動全身,勢必在錯綜復雜的國際舞台上引起高度關注。
遠的文明與年輕的國度 “敘利亞”一詞始見於希臘化時代的西方世界,泛指地中海東岸、小亞細亞半島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東方土地。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舊稱沙姆,意為北方之地,泛指阿拉伯半島以北、陶魯斯山以南的諸多區域。如果說中東地處“兩洋三洲五海”之間,被視作亞非歐大陸的十字路口,那麼敘利亞地處小亞細亞半島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扼守溝通古代世界最古老的兩大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與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的必經之路,可謂中東腹地的十字路口,南來北往,東輻西輳,既是定居人口與游牧群體的交匯地帶,亦是東西方文明相互滲透的前沿區域。
敘利亞是古代閃米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曾經長期處於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影響之下,兼有東方文明與地中海文明的雙重特色。伊斯蘭教興起后,敘利亞被納入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世界。在中世紀,敘利亞屢遭外族入侵,來自西歐基督教世界的十字軍蹂躪著地中海東岸的土地,來自亞洲腹地的蒙古鐵騎無情地踐踏著陶魯斯山以南的城市和田園。自16世紀初開始,伊斯坦布爾的蘇丹統治敘利亞長達四百年之久。
敘利亞既是具有久遠文明傳統和滄桑歷史的古老土地,也是充滿活力的年輕國度。敘利亞共和國脫胎於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之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處於法國的委任統治之下,二戰結束后成為具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二戰后的半個多世紀是敘利亞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階段,新舊經濟秩序的此消彼長和新舊社會群體的重新組合,標志著敘利亞現代化的發展。
現代化的悖論與國內政治亂象 敘利亞共和國的政治進程,歷經議會民主制與威權時代兩個階段。戰后初期,如同阿拉伯世界的諸多國家一樣,敘利亞共和國實行議會民主制,多黨制的議會選舉構成政治參與和權力角逐的基本框架。來自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的遜尼派貴族長期主導敘利亞的政治舞台,鄉村民眾和宗教少數派作為弱勢社會群體長期游離於政治舞台的邊緣地帶。民族黨和人民黨作為主要的議會政黨,代表遜尼派傳統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的既得利益,具有精英政治的濃厚色彩,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此間,敘利亞共和國經歷長期的政治動蕩,權力更迭頻繁,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現代化進程的方向表現為明顯的不確定性。
復興黨始建於1944年,持左翼政治立場,在知識界和青年軍官以及城市下層、鄉村民眾和宗教少數派中間具有廣泛影響。1963年,復興黨軍官發動政變,控制國家政權,建立威權政治。1970年,阿薩德出任政府總理,繼而當選總統,成為復興黨威權政治的標志性人物。阿薩德執政期間,敘利亞的國內局勢相對平靜,阿薩德、阿拉維派和復興黨依次主導政治舞台和壟斷國家權力,家族政治、教派政治與政黨政治的三位一體以及軍人政治的濃厚色彩則是阿薩德政權的突出特征。阿薩德時代的敘利亞經歷自上而下的深刻歷史變革。以犧牲政治層面的自由和民主作為代價實現新舊經濟社會秩序的更替和推動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構成阿薩德時代敘利亞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內容。然而,經濟社會秩序的劇烈變動與民主政治的嚴重缺失,導致敘利亞現代化進程的明顯悖論。2000年阿薩德去世以后,其子巴沙爾繼任總統和復興黨總書記,延續阿薩德時代的威權政治模式。傳統的經濟社會秩序已然土崩瓦解,民主化的現代政治體制在民眾的視野中遙不可及。
2011年是阿拉伯世界不平靜的年份,突尼斯的街頭政治浪潮波及阿拉伯世界各個角落,成為引發敘利亞政治亂象的外在誘因。
歷史與現實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現實社會的矛盾沖突皆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產物,而歷史學的視角在於長時段的動態分析。敘利亞的現代化進程正徘徊於歷史長河的十字路口。當下敘利亞國內的政治亂象,根源於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深刻矛盾,標志著經濟社會秩序的劇烈變動。
國際形勢的變動與地緣政治亂象 冷戰時代,國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東西對峙的政治格局,中東處於東西對峙的邊緣地帶。冷戰時代結束后,東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明顯緩解,中東在國際舞台上的地緣政治重要性日漸凸顯。敘利亞地處中東的十字路口,具有特殊的地緣政治影響。
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處於戰爭狀態﹔以色列長期佔領原本屬於敘利亞領土的戈蘭高地,成為敘以兩國改善外交關系的首要障礙。黎巴嫩地處敘利亞與以色列兩國的夾縫之中,敘利亞支持的真主黨目前可謂左右黎巴嫩國內局勢和威脅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敘利亞與哈馬斯長期保持密切聯系,進而對巴勒斯坦的政治局勢產生影響。敘利亞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僅有的盟國和伙伴,在諸多國際問題上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
冷戰時代后期,美國與伊朗之間交惡,阿拉伯國家大都放棄親蘇立場而改奉親美政策,唯有敘利亞與蘇聯延續著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上世紀90年代,阿薩德總統曾經支持美國主導的海灣戰爭,敘美關系一度出現緩解的跡象。然而,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長期對立,卻與伊朗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敘美兩國積怨甚深。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