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法律

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空間

栗子騏  2012年06月11日09:57  來源:光明日報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與世貿規則接軌,與貿易投資伙伴共贏,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我國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在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的同時,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水平也不斷提高,對外貿易法律體系逐步完善,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與世貿規則的接軌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為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我國不斷完善對外貿易法律制度。這些年來,我國清理了3000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章,覆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一個符合WTO原則和市場經濟總體要求的統一、公正、透明的經濟法律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也加快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進程。比如,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先后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以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建立起了保護知識產權的綜合管理體系,通過成立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組並在法院建立獨立的知識產權審判庭等舉措加大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合理地運用世貿規則來壯大國內的產業,一大批行業協會在產業預警、組織企業集團應訴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共186起,有效地保護了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在多邊貿易規則的保護下,我國的對外經貿仍然實現了較快發展,市場份額不降反增。

  此外,這些年來,我國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逐漸成為成熟的世貿組織成員。不僅如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貿易規則的制定,並在其中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不斷與世貿規則接軌的同時,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外貿促進政策體系、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管理體制還有待改進﹔境外投資立法工作以及財稅、金融、保險等相關支持政策尚需完善,內外協調配合機制、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等有待進一步加強﹔外資並購安全審查措施亟待完善。同時,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進程的推進,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的逐步放開,投融資方式的不斷創新,也增加了對涉外投資項目管理和外債監測調控的難度。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通過運用規則來維護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要提高自身在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規則制定等方面的軟實力,提高外向型經濟的內涵和質量,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推動形成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平等參與的世界經濟治理機制。具體而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繼續完善對外貿易有關法律法規,強化“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當前,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深入研究WTO規則,對我國現行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充實、調整和完善,繼續建立健全我國適應WTO規則的經濟貿易法律體系,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企業的正當權益。總之,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的主動權,提高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是學習運用世貿規則積極應對貿易摩擦,保護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要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政策和原則,鼓勵和扶持有潛力的企業通過合資、合作、並購等方式在海外投資項目,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要不斷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政治形勢、外貿環境、勞工保障、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創新思維、品牌與質量意識、制度性因素、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貿易摩擦、商業模式、國際化經營人才等諸多問題。

  三是繼續加快培養WTO專門人才,積極參與世貿規則的制定。要加快培養一大批熟悉我國國情,具有很好的外語水平、豐富的專業知識、精通WTO規則和國際經濟法律的專門人才,掌握和運用有關WTO的基本知識和規則,有效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充分利用多邊規則和國際通行手段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

  此外,還要大力推進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結構調整,大力培育出口品牌,進一步提高外貿商品質量效益,不斷優化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