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有法可依的問題總體上已得到解決,從而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加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採取積極措施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大力發展應用法學,以推動社會管理創新。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的新時期,應用法學應當被重新賦予嶄新的內涵,亦即“應用法律的科學”,具體是指研究特定部門及其人員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內容的法學學科。傳統意義上,對應用法學的界定通常是從法學學科屬性分類角度考慮的,是相對於理論法學而言的。
總的來看,我國的理論法學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了應然性方向指引,而應用法學則將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實然性措施保障。長期以來,法學理論界對法律實施的系統研究較為薄弱,“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突出。雖然也嘗試將法學理論與法律實務結合,但現實狀況仍然是難以實現二者的真正融合。應用法學重點研究的是如何把書本上的法律轉變為現實中的法律、如何將理論上的法律轉變為實踐中的法律,以探尋應用法律於社會實踐之科學,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應用法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應當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應用法學主體論。法律應用的主體主要是指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特定部門及其人員。應用法學應從不同部門及職業人員的角度,研究其各自履行職責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內容,相應地建立健全警察學、檢察學、審判學、律師學等以應用主體為基礎的學科體系,以滿足培養高素質的警官、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應用型專門性人才的需求。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應當是走職業化道路,應用法學重點關注不同法律職業主體適用法律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注重對不同法律職業主體的分類培養。
由此,應用法學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部門法學側重於以事實為依據,研究特定事實的法律后果、法律責任問題,凸顯“事”的客觀存在性。而應用法學則側重於以法律為准繩,研究不同部門及其人員運用法律或法律適用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彰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嚴守法律的前提之下,充分發揮應用法律之功能和功效,大力倡導能動司法,以拓展和延伸審判、檢察等職能,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管理違法,可以有效地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第二,應用法學對象論。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必須依法進行,凡是受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都是法律應用的對象。法律應用的對象主要是對同種類型案件和典型代表性案件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進行實証分析,以建立和完善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制度。也就是說,應用法學應針對同種類型案件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問題進行類型化分析,歸納出共性特征,制定和發布應用法律的相關司法解釋,力求做到同類案件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標准統一﹔同時,應用法學也應針對典型代表性案件進行示范性分析,剖析其根本性特征,挑選和公布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指導性案例,力求做到類似案件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示范統一。
由此,應用法學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特征。部門法學側重於研究“形而上”的抽象法學理論問題,關注的重點是立法層面的問題。而應用法學側重於研究“形而下”的具體法律實踐問題,關注的重點是法律實施層面的問題。法學研究隻有密切關注社會實踐中的新問題、新動向,走出法學理論的“象牙塔”,深入群眾了解實際,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有效地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第三,應用法學方法論。法律應用的方法是應用法學的核心,也是目前法學理論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應用法學應當加強對不同部門及人員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一般性原理進行研究,探討運用法律或適用法律的共同性特征和要求,力求做到法律實施的公正、統一。應用法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司法三段論、法律解釋論和裁判價值論三部分內容。其中,司法三段論是基礎,可分為大前提的尋找、小前提的確定和大前提與小前提的連接三個階段。大前提主要從現有法律規范中去尋找,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組成的法律規范,涉及到高位法與低位法、新法與舊法、特別法與一般法等法律規范的選擇適用﹔小前提就是案件事實,應當從紛繁復雜的証據材料中抽象、歸納出案件事實,使法律事實更加接近於客觀事實﹔大前提與小前提的連接就是要找尋與案件事實最密切聯系的法律規范,聯系越緊密,對應性越強,越能得出正確的裁判結論。
由此,應用法學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特征。部門法學側重於研究本部門法的體系、結構、理論等問題,關注的重點是本部門法的相關問題。而應用法學側重於研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關注的重點是應用法律解決錯綜復雜糾紛的規律、原則、方法、技術等,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法的選擇適用或跨部門法的統一適用,綜合性應用特征尤為明顯。探尋、歸納、總結綜合性應用法律的方法,採取綜合治理方式,有利於全面推動社會管理創新。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副院長)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