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如何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問題有的可能都漠不關心了。原因在於,有人認為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比如官員作更大的官、商人發更大的財,往往均與其道德境界的高低無關。不僅如此,那些自覺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有德之人,有時甚至還會落難為社會中的悲劇性人物。對於當下爭論不已的道德問題,我們不禁追問,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的道德境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理解道德境界的內涵。道德境界是一個表示人格道德水平之高低的范疇,是有層次的。在倫理學中,有兩種劃分道德境界層次的劃法,即“以事劃境”與“以人劃境”。
何謂“以事劃境”,就是用事作為劃分道德境界的指標,“有私無私境界論”就是這種方法的典型與代表。該理論以公私關系中個人私心的多少為依據,將道德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區分為四個層次,即自私自利的境界、先私后公或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和大公無私的境界。關於“以人劃境”,則是以不同類型的人來表征不同層次的道德境界。孔子是以人劃境的首創者。他用小人、君子、仁人、聖人四個概念,將人格境界由低到高區分為四個層次。
道德境界作為一個人的道德水平的整體反映,顯然絕不是任何一種單一的道德指標所能概括的。我結合上述對道德境界的劃分法,把道德境界按照人格道德水平的高低分成五種境界,即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小人就是缺德之人,俗人就是少德之人,庸人就是合德之人,君子就是美德之人,完人就是完德之人。小人缺德,就是缺乏道德意識,所以總做違反道德的不當之事。俗人少德,就是有少量或部分道德意識,所以有時也會做偏離道德要求的失當或欠當之事。庸人合德,就是有基本夠用的道德意識,能基本守住道德底線,所以也基本上總可以保証自己做的是正當之事﹔君子美德,就是有不少高尚的道德意識,所以不僅做事從不滑出道德底線,而且時常還能達到高線道德的要求,做堪稱美德的應當之事。應當之事,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好事中的最好之事,故是美德之體現。完人完德,就是有完滿的高尚道德意識,遇事總能按高線道德要求思考,所以總做堪稱美德的應當之事。
在由“小人至俗人至庸人至君子至完人”的整個過程中,越到后面的環節就越難,因而一個人窮其一生也很難完全達到完人的境界。這麼說有多重依據。一則在於達到完人歷時最久,要經過小人、俗人、庸人、君子等多個環節﹔二則在於要有較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從小養成好的道德習慣,從而有一個好的人生出發點,不走太多彎路﹔三則在於要有長期的道德實踐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它是培養熾熱的道德情感、鍛煉堅毅的道德意志和形成高度道德自律精神所不可缺少的鋪墊﹔四則在於要經過較高層次的教育,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先進的道德理論及方法,它是達到明智的道德理性的先決條件﹔五則在於不僅個人履行美德(如扶老攜幼,助人為樂、捐資助學、解困濟貧,熱心公益、見義勇為等等)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且有時即使遵守底線道德也要付出沉重代價,譬如在社會的制度安排存在弊端,尤其是社會的防惡、禁惡、治惡制度有所失效之時,就會出現做好人反而要吃虧的情況。正因如此,一個人不經過長期的道德修煉而想達到超越自我、忍辱負重、始終隻做應當之舉的完人境界是絕無可能的。
不過完人也不是完全不可及。隻要我們盡力求善,履行美德,縱然與完人還有差距,也是在向完人趨近,使自己不斷獲得越來越多的完美人性。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