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道德領域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使社會上對國民道德和素質的討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那麼,真的是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走到了“道德崩潰的邊緣”嗎?我覺得不是。那症結在哪裡呢?我認為是很多人在面臨道德考驗時表現出的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我把它稱之為“道德無力感”。也就是說,在馬路上看到老人倒地,看到小孩躺在血泊之中,有的人走開了,可能不是不想救,而是覺得不能救,不願救,不敢救,因為不知道伸出援手的同時,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后果,會帶來多少麻煩,甚至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所以,處在一種深深的“道德無力感”之中。
一、造成“道德無力感”的三大原因
產生這種“道德無力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也是非常復雜的。
首先是廣泛存在的信任危機。相互信任是一個健康理性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如果人們之間沒有相互信任,而是相互猜忌,總是擔心別人害自己,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結果是,能伸的援手不肯伸,能幫的忙不肯幫,人人成為冷漠的看客,人人也都可能成為被看客的冷漠所傷害的犧牲品。
其次,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決定著人們更加關注利益,這樣,有的人就可能為了謀取眼前利益而不惜拋棄人格,犧牲信譽。改革開放之前,人們長期忍受著貧困的物質生活、高壓的政治環境、匱乏的精神生活、壓抑的個體需求。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思想大解放,帶來了人性大解放,同時也似乎帶來了人欲大解放,長期以來受壓抑的欲望以勃興的姿態高調反彈,甚至沖破了道德觀念、政治原則、價值理想。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迷茫、彷徨、失落,甚至喪失了自我。
再次,一些被認為是違背了社會良俗的司法判案,使本來就很脆弱的社會信任體系更加脆弱。為什麼“彭宇案”、“許雲鶴案”在社會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個中原因引人深思。其中透露出的最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一個信號就是,人們對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傳統的道德理念與當代維權意識關系極為重視,這無疑是對改革和完善社會司法體制進行的理性思考。
二、如何擺脫“道德無力感”
首先,要重塑道德主體,培養高度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自信。
如何培養國民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自信?這當然是教育、引導和規范,尤其是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和規范,使國民產生一種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把價值觀作為一種內在的行為規范和行為准則。應該講,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體系。在這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優良的傳統。孔子主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肯定主體自身具有趨向“仁”的內在自覺性。“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即通過克制、約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之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如此反復多次,禮中所包涵的道德精神就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內化為人的素質,從而實現“仁”這個最高的價值目標。在這個方面前蘇聯有著很深刻的教訓。蘇共垮台后,有人總結其垮台的教訓之一是,“有些東西把人說厭了,說煩了,說恨了”。今天,面對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所呈現出的價值觀的多樣性、多元性、差異性、異質性的客觀現實,我們該對國民、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什麼樣的價值觀教育、怎樣進行價值觀教育,是我們必須很好思考和解決的一個關系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
其次,可以探索用法律來解決道德難題,用良好的規章制度來保証道德規范的實現。這既需要社會制度的頂層設計為道德規范的實現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更需要具體制度的設計為道德規范的實現提供具體依據。目前民眾對相關立法的呼聲非常高,深圳市已經就《深圳經濟特區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但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出台一個條例就可以預見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解決各種新問題。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再次,我們可以考慮採取必要的、恰當的儀式,把道德規范通過長期的積澱而內化為主體的基本素質。新加坡的中小學生每天入學第一件事是朗誦《公民價值觀》,美國人聽到國歌一定要立正。這是一種儀式體驗教育。因為儀式是價值追求的實現形式,能夠使人產生一種神聖感、自豪感和歸宿感﹔儀式又表現為一種公開的承諾,使人確立一種價值目標,引導自己為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去拼搏﹔儀式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宣示,為自己確立一種行為規范,既可以得到他人的監督,又可以產生一種自我約束的力量。看看今天的中國,因為缺少正當的儀式來引導民眾,團結民眾,歪門邪道的東西必然盛行。所以,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民族道德素質的高低往往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性巨變帶來了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部分人也出現了信仰缺失、信念錯位、精神懈怠、心理焦慮、認知迷茫等消極現象。如何重樹信仰、確立信念、解疑釋惑、疏通思想、端正認知、安頓心靈、振奮精神,是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我們黨已經深刻意識到,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這個任務的落實需要我們長期持續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