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是《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第2版(以下簡稱“第2版”)。當“第2版”的定稿端放在寫字台上時,我的思緒和這本書的歷史連接起來了。
“實踐唯物主義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學派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發生了一場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討論的實質就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基本內容、理論體系和社會職能。這場討論所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觀念形成之層出不窮,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社會影響之深入持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實屬罕見,的確為人們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開辟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在這場討論中,形成了三種基本觀點:(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超越了唯心主義,又超越了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蕭前、夏甄陶、王於、陳志良、李德順等教授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其主要觀點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重要特征都是從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征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征展開的內在邏輯和理論表現﹔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它貫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歷史觀、辯証法、認識論和價值論以至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原則﹔實踐具有本體論和世界觀意義,即實踐是人類世界的本體,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以此為基礎,蕭前等教授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証法、歷史觀和認識論,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范疇和主體性原則,重新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獨樹一幟,被稱作“實踐唯物主義派”。在我看來,無論是“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派”,還是“實踐哲學派”,抑或是“實踐唯物主義派”,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學派。
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國學者的“知識產權”
我不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觀點在中國的“翻版”和“移植”。這一觀點實際上否定了中國學者的“知識產權”,否定了中國學者的艱辛探索。從歷史上看,李達在1937年出版的《社會學大綱》中就提出“當作實踐的唯物論看的唯物辯証法”這一命題,並認為正是基於對實踐的正確理解,馬克思“建立了實踐的唯物論”,“實踐的唯物論,由於把實踐的契機導入於唯物論,使從來的哲學內容起了本質的變革”。從理論上看,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是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討論的延伸、深化和拓展,既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那麼,進一步研究的邏輯必然是重新探討實踐本身的基本結構、本質特征、理論地位和社會職能,正是在這一探討過程中,中國學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一具有理論全局意義的觀點。從現實上看,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實踐促使中國學者重讀馬克思,並在這一“重讀”的過程中得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一結論。
我並不否認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從根本上說,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有中國的現實基礎,這個現實基礎就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無論是從廣度上來說,還是就深度而言,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都是無與倫比的,它凝聚著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艱辛探索和獨特理解,體現著“中國元素”和中國學者的獨創性,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天和地,直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的建構,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第2版: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
1991年,《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第1版(以下簡稱“第1版”)書稿完成,199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從1991年到2011年,時間過去了整整20年。20年間,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在中國一直持續不斷,研究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因此,我們決定對“第1版”進行一次全面的修訂。
同“第1版”相比,“第2版”有較大的變化,現在邏輯結構是:導論﹔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第二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第三章“實踐范疇的再認識”﹔第四章“主體性原則的再探討”﹔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建”﹔第六章“‘合理形態’辯証法的重釋”﹔第七章“全面反映論的重構”﹔第八章“新型價值論的發祥地”。我們力圖以這樣一種結構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基本特征,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和建構原則,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范疇、主體性原則和價值論,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
盡管如此,我仍不能說“第2版”已經完善,實際上,“一切發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發展隻有在死亡時才結束”(馬克思語)﹔仍不能說“第2版”已無錯誤,實際上,對於科學研究來說,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毛澤東認為:“所謂完全,就是包括犯錯誤。”鄧小平說過:“不犯錯誤的人沒有。”偉人如此,凡人更是這樣。
在“第2版”出版之際,這本著作的最主要作者蕭前教授已經離開了我們。正是蕭前教授主持編寫了《辯証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把我們這一代人引入哲學的殿堂,引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正是蕭前教授率先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並帶領我們對實踐唯物主義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引導我們走進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