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根”:
人的現實生活世界
哲學是離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比較遠的一個意識形態領域。因此,哲學的歷史演變有其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哲學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的特點。正因為如此,雖然公開否定哲學同現實世界有聯系的人是極少數,但是,在對哲學的研究和學習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哲學同現實世界聯系的人卻並不少見。他們在研究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時,不考慮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歷史演變,僅僅從哲學本身的內在邏輯推演去解釋哲學歷史,這樣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了哲學同現實世界的內在關聯,使哲學成為一種“無根”的社會意識形式。這種哲學觀是同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哲學觀背道而馳的。因此,從哲學觀上弄清哲學同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內在關聯,就成為哲學觀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正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在哲學觀上特別強調了哲學同人的現實生活世界不可分離的內在關聯。哲學作為一種意識形式也不可能離開現實的生活世界而僅僅從人的頭腦中產生。馬克思非常明確地把西方近代哲學的核心觀念——自由、平等的觀念同近代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聯系起來。他說:“如果說經濟形式、社會交換確立了主體人之間的全面平等,那麼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第197頁)“交換價值制度,或者,更確切地說,貨幣制度,事實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作為純粹觀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換價值過程的各種要素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法律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自由和平等不過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產物而已。這種情況也已為歷史所証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995,第477—478頁)在這裡,馬克思非常明確地把“作為純粹觀念”的自由、平等說成是商品交換中的交換價值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產物”。這就清楚地闡明了西方近代哲學的核心觀念——自由、平等的觀念同近代工業社會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的緊密聯系,闡明了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是哲學觀念的“根”。
恩格斯也闡明了哲學歷史演變同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歷史演變之間的內在關聯。他認為,哲學的領域,是“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意識形態的領域”,即離人的物質生活最遠的意識形態的領域。因此,哲學的歷史演變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法國人是以英國哲學為依據的),后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第704頁)但是,哲學通過各種中介最終都與人的現實生活世界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但是,不論是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普遍的學術繁榮一樣,也是經濟高漲的結果。經濟發展對這些領域也具有最終的至上權力,這在我看來是確定無疑的,但是這種至上的權利是發生在各該領域本身所規定的條件的范圍以內:例如在哲學中,它是發生在這樣一種作用所規定的條件的范圍內,這種作用就是各種經濟影響(這些經濟影響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對先驅所提供的現有哲學材料發生的作用。經濟在這裡並不重新創造出任何東西,但是,它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間接決定的,因為對哲學發生最大的直接影響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第704頁)恩格斯認為,哲學家們在進行哲學研究時,直接面對的都是前輩們留下來的思想資料——因為現實生活世界並不重新創造出任何思想資料。那麼,現實生活世界是如何對哲學的研究發生作用的呢?按照恩格斯的說法,現實世界的變化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世界的變革最終決定著哲學觀念和哲學范式的變革。
哲學同現實世界的聯系不同於科學同現實世界的聯系。科學同現實世界的聯系是一種“認知”的聯系,而哲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則是價值的聯系:現實生活世界的價值需求最終決定著哲學家個人的價值取向,並進而決定著哲學家個人的哲學的思想坐標,即“哲學立場”或“哲學解釋原則”。這就是哲學同現實之間所具有的“價值同一原則”。哲學史上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家的哲學立場,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著他所在的時代的價值需求。“反現實”或與現實沒有聯系的哲學是不存在的。
“哲學無用論”:
對哲學與科學功能的混淆
哲學的用途問題,也就是哲學的價值或哲學的功能問題。不同的意識形式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或不同的價值,也就具有不同的用途。通常人們所說的“哲學的用途”,也就是哲學的功能或價值。
科學屬於認知意識,它是人對外部對象的認識。科學的用途就是為人類提供關於對象的知識。哲學屬於人文學科,訴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表現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精神指向:科學精神以外部事物為尺度,而人文精神則是以人為中心﹔科學精神注重理性知識的獲得和積累,人文精神追求的是非知識的意向和境界﹔科學追求真實和真理,人文追求價值和美好。因此,作為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靈魂的哲學的用途不同於科學的用途。哲學不是對客觀對象的認知。哲學是觀念、思想,是人們對對象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哲學提供給人們的不是關於對象的具體知識。“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為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5頁)哲學提供給人們的是思想和觀念。在比較狹義的意義上使用“觀念”的概念,觀念是決定態度和行動的價值系統,是人們的基本信念。因此可以說哲學是關於思想和信念的學說。它通過對問題的獨特的理解方式,提供對世界的意義的理解和把握。通過科學我們知道了世界是什麼樣的﹔通過哲學,我們獲得了一種對待世界的觀念、立場和態度。既然基本觀念或信念決定著人們的態度和行動,那麼它們在本質上便意味著一些價值體系。“所有需要哲學干預的思想問題都是關於價值體系的問題,或者說,凡是關於價值體系的問題都隻能由哲學來判定。哲學的有用性正在於此。”(趙汀陽:《哲學怎樣才是有用的》,《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1期)價值觀在哲學中是體現在一定的概念體系中的,它決定著一個時代的文明、文化的價值指向。這是哲學區別於科學的基本特征。
在社會上一直流行著一種“哲學無用論”。一些人認為,哲學不能為我們提供具體的知識,因而不能為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任何具體的幫助,也不能幫助我們獲得實際的利益。因此,哲學是沒有什麼用的。這種“哲學無用論”錯誤的根源,就是因為他們混淆了哲學與科學的功能。“為人們提供關於對象的知識”是科學的功能,而不是哲學的功能。哲學本來就不是為人們提供具體知識的,因此,它隻能說明哲學不具有科學的用途,而不能說明哲學沒有哲學的用途。
產生“哲學無用論”的另一個原因,是認為哲學無用的人,隻重視知識的用途,而輕視價值、理想、思想、信念在社會實踐中的巨大作用。在市場經濟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下,功利主義價值觀佔據了統治地位。這就必然造成重視物質利益而輕視價值理想、重視知識而輕視信念。人們對於“如何獲得成功”這一類的知識問題相當重視,而對於“為了什麼這樣去做”、“怎麼做才是有利於人類利益的”這一類的價值問題卻越來越輕視。這種重視科學而輕視哲學的現實也是產生“哲學無用論”的根源。
哲學根源於現實的生活世界,同樣,哲學的用途也是為人們解決現實生活世界的問題服務。這就是哲學同現實世界的雙重關系。哲學之所以對於人們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有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根源於人的現實的生活世界。為時代和民族提供核心的價值觀、新的思維方式和信念,是哲學家不可逃避的社會責任。哲學家之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的精神代表,不是因為他的哲學超越了現實的生活世界,而是因為他以抽象的哲學理解反映了時代的人類的生存主題。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