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僅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和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關系到學校的建設和長遠發展,關系到廣大學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堅持滿意就業理念,著力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處理好兩個關系是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基礎
一是就業數量和質量的關系。當前,畢業生就業率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質疑,這種質疑是由於片面追求就業率以及就業率統計工作不規范造成的。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基礎,沒有數量的積累就沒有質量的提高。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數據可靠的真實就業率是就業質量的基礎,供需兩旺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就業的“質”﹔另一方面,供需雙方就業匹配滿意度提高,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不斷改善就業質量,是促進就業增長的重要方面。
正確處理就業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就是要做到就業數量和質量的統一,使畢業生不僅好就業,而且就好業。好就業是指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用數量來表示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就好業是指在保持就業率穩定的基礎上,畢業生能找到符合自身定位、滿足國家需求的工作。任何隻追求就業率而忽視就業質量,或者隻追求質量而忽視就業率的傾向均不可取。
二是高等教育需求主體相互滿意的關系。高等教育需求主體是多元的,除學生個人外,還包括辦學主體的各級政府、用人單位的社會經濟部門。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應是一致的,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個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有利於個人的發展。從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看,滿足學生、家庭與國家、社會的需要也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培養的學生如果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學生本人自然也就會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也就滿足了學生與家庭的需求﹔如果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不能滿足社會各個行業與部門對專業人才的需要,那麼,這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發展前途。因此,要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必須正確處理好畢業生、政府、用人單位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畢業生、政府、用人單位三者相互滿意的統一。在這三者之間,政府滿意是前提,用人單位滿意是基礎,畢業生滿意是核心。如果離開任何一方談滿意,也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滿意。
二、解決好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是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關鍵
大學生面臨“就業難”,就業滿意度不高,更多的是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引起的。影響就業供需匹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學校教育與市場嚴重脫節。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導致就業市場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而教育的滯后性,使培養出來的一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用人標准。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過高要求以及學生本人不恰當的就業觀念等,也對就業匹配有重要影響。比如,企業招聘時大多希望求職者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受用人成本和經濟利益驅動,希望求職者招之即來、來之能用。這對於工作經驗相對缺乏的高校畢業生,無疑成為求職的軟肋。因此,解決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是提高就業滿意度的關鍵所在。
首先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定位方面,要順應宏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提高畢業生適應就業市場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括學生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職業素質方面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而且還包括目前用人單位最看重,而學生最缺少的學習能力、吃苦能力以及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總的來說,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其次,對大學生的就業要求要正確引導而不是一味指責。所謂滿意,是指意願得到滿足。它是一個結果(或效果)與意願(或期望值)相比較以后,所形成的愉悅或失望的感覺狀態。期望值與滿意度成反比,期望值過高會降低滿意度,但我們不能把大學生“就業難”、滿意度不高等問題統統歸結於大學生本人。誠然,90后大學生的確存在就業期望值過高、職業能力和素養欠缺等問題。但他們作為一個社會人,在就業過程中考慮諸如生存空間、未來預期等實際問題也是正常現象,社會應當理解,並加以正確引導,不可簡單地一味指責。
一方面我們要反思,大學生為什麼會就業期望值高,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去基層、去中西部以及一些艱苦的邊遠地區工作。這恐怕更多的是教育者自身應該檢討的問題,如不少學者提出要把“國際國內及省內著名企業就業率”、“省部級及以上政府行政單位、科研單位就業率”、“重要崗位就業率”和“考研(專升本)、出國深造率”作為考核就業質量的主要指標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學而優則仕”、“官本位”、“職業崗位有貴賤”的思想,這對考公務員、考研熱,追求央企、國企熱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應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如果用人單位一味強調工作經驗、輕視大學生崗位培養,不認真設計大學生的成長通道,勢必會引起大學生頻繁跳槽,這樣雖然可以降低員工培養成本,但招聘成本會大大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祖國建設和民族振興的重大使命。不斷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價值體現,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前,要把積極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或自主創業、引導畢業生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除了國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外,還要建立就業服務體系、通暢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本文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