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后,學校之間的分層越來越清晰。從培養人才的類型來說,大眾化教育階段同時存在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一般認為,以教育部所屬的70多所高校為主的全國重點本科院校承擔著精英教育的任務,地方所屬的600多所本科院校承擔著大眾化教育的任務。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每個省有3—5所重點院校,全國約有100所地方重點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部屬學校。地方重點高校在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的同時要不要以及能否培養精英人才?這是地方重點高校十分關注的問題,涉及地方重點高校的定位和特色發展。
培養精英是地方高校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校際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高校為了在高等教育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紛紛制定學校發展戰略。查閱眾多地方重點高校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戰略,可以發現培養精英人才是學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培養精英可有效提升整體教育質量並提高社會地位。 近年來,地方重點高校在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然而,與部屬重點院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相對來說,本科教育是地方重點高校的優勢所在,除了生源與部屬重點院校相比有差距外,在本科師資、教學設施、教學管理及文化氛圍等方面基本上處於同一層次,因此,地方重點高校應該為培養精英人才作出貢獻。當然,社會對精英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地方重點高校不必也不能將培養目標全部定位在精英人才層次上,本科教育的主體還應該是大眾化教育。但是,精英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對學校發展的意義至關重要。就學校內部而言,培養精英人才對整個本科教育具有帶動作用,能夠引領全校的教學工作,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從學校外部來說,培養精英人才可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強化競爭能力和吸引優秀生源。
2. 培養精英有利於辦出特色。 每一所地方重點高校都有傳統的優勢學科和專業,新的優勢學科和專業也正在成長之中。為避免高校之間的同質化,應鼓勵各高校辦出特色,而高校的特色正體現在學科和專業上,對於地方重點高校而言,就是體現其優勢學科和專業對精英人才的培養。通過培養精英人才,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吸引優秀生源,進而提高優勢學科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形成良性循環。
3.培養精英為更多學生成為精英人才創造條件。 地方重點高校本科教育規模一般在2萬—4萬人,其中不乏優秀的高素質人才,盡管這些學生有著很好的潛質,但或者因為高考發揮失常,或者因為不適應應試教育,或者因為其他種種原因沒能進入全國重點院校。高素質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地方重點高校也應當提供優質教學條件,保証他們健康成長為地方乃至國家級的高層次人才。
精英培養對全體本科教育具有輻射效應 通過以往10多年的摸索,地方重點高校完全具備培養精英人才的條件,包括師資和其他硬件條件,且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1.設立文理科基地為社會培養出精英人才。 20世紀90年代,高校開始收取學費和畢業生自主擇業,之后文理科基礎性專業面臨嚴峻挑戰。為保護基礎性專業人才培養,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設立“國家文理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其中包括部分地方重點高校。實踐証明,地方重點高校十分重視文理科基地建設,在辦學經費上重點投入,集中學校優秀教師,制定特殊政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摸索出一套培養精英人才的辦法,為本校和全國性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由於本科教育基礎扎實,其中的大部分學生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2.整合全校優質資源舉辦校內教學特區。 除了國家級的文理科基地外,各地方重點高校舉辦各種試驗班,在試驗班的基礎上又舉辦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的學院即校內的教學特區。這類學院著眼於當代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博專兼融、德能並重的教育理念,立足學校辦學優勢與特色,綜合利用全校優質資源,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學生。
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各地方重點高校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學習,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單獨招收學生、引進競爭機制、培養過程實行導師制、自主選擇專業、個性化培養、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等。精英人才培養是學校的實驗區,雖然面對的僅是少數學生,但實驗結果卻對全體本科教育具有輻射效應,能帶動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