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工程教育的靈魂:用心溝通

陳標華  2012年02月01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工程教育的靈魂:用心溝通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教育在線2011年度高考院校與專業熱度榜中,排名前十的本科專業中工學類專業佔4席,但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全球范圍內,工程師正處於嚴重短缺之中,且愈益嚴重。

  工程教育如何呼應這樣的時代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目標直指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高素質建設者。真正的卓越工程師從何而來?在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國,我們的思考正當其時。

  “工程教育的靈魂是要用心去與無生命的機器、儀表、設備、裝置去溝通,最后變成自己心靈的一部分。”

  “工程”不同於“科學”和技術

  工程人才培養就是未來工程師的培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科院系、高校都把自己稱作“工程師的搖籃”。既然是工程師,就既要有扎實的理工科基礎知識,又要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較高的工程素養和相當的人文素養,同時創新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工程”與“科學”和“技術”不同,它強調的是系統、集成、整體,是安全、經濟,還要與環境和社會相協調。作為未來的工程師,不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礎知識以及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還要具有從事工程工作所需要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和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了解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的法律、法規,熟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要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

  作為未來的工程師,要具有創新意識,具有研究、開發和設計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和推出新技術的能力,即集成創新的能力。比如,石油化工行業的許多工程問題都屬於過程控制。作為現代過程控制的工程師,必須懂得流體的化學反應過程、流體在流動中的熱力學與動力學原理,才能針對不同流體實施不同的溫度、壓力等方面的控制﹔還要在控制方面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上是行家裡手。

  從事化工行業工作的人與其他行業相比,需要更加強的系統概念。比如說,輸入原油、煤炭,經過化工過程,出來的可能是不同質量的汽油或者柴油,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化工原料。這中間要經過幾個或者數十個物理加工過程,這就要求工程師具有很好的系統集成能力。他必須會根據生產工藝要求、物料特性、技術、經濟特點選擇單元操作及設備﹔然后進行工藝計算和設備設計﹔沒有數據時要設法獲取數據﹔還要熟悉操作原理、方法和調節參數,並分析和解決操作中可能產生的故障﹔最后,還要具備探索強化或優化過程與設備的創新能力。當然,化學工程師更需要有社會責任心,一個學化學的人,沒有良心,會對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比如環境污染,比如食品安全。

  培養卓越工程人才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際上就是已經意識到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質量如何滿足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要求的問題。縮小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之間的差距不僅需要高校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還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共同培養。目前,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出於安全、經濟效益等原因,企業和社會對工程人才的培養的參與度嚴重不足,政策層面還缺乏有效的促使企業真正參與到工程人才培養中來的激勵措施,高質量工程人才培養還缺乏制度保障。

  作為行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2004年,北京化工大學成立了理科實驗班,探索“大化工”科學與工程領域拔尖創新性人才的成長途徑。突出啟發式與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將理論教學、科學實驗、學術活動與社會實踐有機銜接。同時,依托國家、教育部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產業研發基地、教學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校內外人才培養基地等優質的科技、教學與企業資源,以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自動化、生物工程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為基礎,2008年,開辦了“工程實驗班”,探索“大化工”工程領域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的成長途徑,致力於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未來“卓越工程師”。工程實驗班圍繞“素質為先導,理論為基礎,實踐為根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加強實踐環節的落實,與企業共同制定“工程實驗班”的培養目標、規格和實現手段,完善校內、校外培養方案。實行“學院制”與“校、企雙導師制”相結合的產學研“三螺旋遞進”教學模式,即通過課程學習、科研體驗、產業實踐,再從更高層次上的課程學習開始,並將三者有機融合的三螺旋遞進模式來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這一目標。2010年,工程實驗班所依托的專業被納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探索‘大化工’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被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2011年,學校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被批准為“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國際培養與實踐並重

  “卓越計劃”是一種人才培養的理念,是指所培養的人才在工程能力上更杰出、更有優勢。“創新人才”指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力或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人才。應該說,“卓越人才”和“創新人才”是兩個並行不悖的概念,卓越人才肯定是創新人才,隻有在工程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最終走向卓越。沒有創新,就談不上是人才,更談不上是卓越人才。

  未來的“卓越工程師”一定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北京化工大學積極開拓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的校際合作。與國際一流大學聯合舉辦暑期學校。比如,與劍橋大學聯合舉辦北化-劍橋海外暑期學校等短期海外學習項目。開展海外實習計劃,每年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外帶薪實習,為學生在國際知名企業的實習和就業提供機會。依托學校學科與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組建了兩個國際班。採用與國外聯合培養大學的“3+1+1”或“2+2”培養途徑,推行國際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

  我們現在的學生在實踐方面有很多欠缺,一些企業認為學生到企業實習很重要,但是具體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水平的提高,我們現在在方法上有很大的優勢,可以通過虛擬、模擬、仿真等手段幫助我們的學生來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但是我認為,工程教育的靈魂是要用心去與無生命的機器、儀表、設備、裝置去溝通,最后變成自己心靈的一部分,這正是需要我們繼承的。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