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論斷明確指出,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中國傳統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對傳統和諧文化的發掘研究、傳承創新、發揚運用,是加強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中和諧理念的生成、灌輸與教化的重要途徑,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
一、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天人和諧之道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解決安身立命所必須思考的基礎性課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誠然,中國古代如荀子也有過“明於天人之分”和“人能勝乎天”(《荀子·天論》)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並未佔主導地位。以儒道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的觀念與做法,竭力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所以老子主張人應效法自然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先哲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理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完全可以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易傳》)的天人合一境界。
這一“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其積極意義是明顯的。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紀以來,人類在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就的同時,生態平衡、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暖等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迭起。這無疑是工業文明帶來的消極后果。也因此,當代西方許多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畏天道”從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始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向往。
高校應當注重傳承創新“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天人和諧理念的教育,培養他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謹奉天人合一價值原則的立場。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時代,傳統的天人和諧思想更應該灌輸給我們的青年學生。它啟迪我們的學生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關注人與自然的良性平衡,否則我國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將難以承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將因此無法得以持續地提升。
二、人與他人關系中的人我和諧之道
如果要用一個命題來描述中國傳統價值觀在人與他人關系問題上的基本原則,那這個命題就是:“人我合一”,其追求的理想狀態是達到“和為貴”的人我和諧境界。
從儒家的基本思想來看,“人我合一”的原則具體地體現在謹守“仁道”。孔子對仁的定義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它要求在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時要視他人為自己的同類,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愛別人。所以《論語》裡有如下一則經典的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值得指出的是,道家從“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基本立場出發,也主張要自然地對待他人的存在。可見,與儒家的“仁”學主張殊途同歸,道家也得出了“人我合一”的人際和諧觀。
在人我關系問題上中西文化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差異,就是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中從來不推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崇尚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中國。它在帶給中國社會個體生存與發展活力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如利己主義、唯我主義的偏頗。在一些極端的情形下,這種人我關系問題上的個人主義偏頗甚至會導致無可挽回的人生悲劇。
高校從人生觀、價值觀上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我合一”這一和諧理念的教育顯然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置身於市場經濟時代,競爭並不意味著隻有利己主義的盤算,更不能走向唯我主義的冷漠與自私。我們需要提倡人與人之間的“有容乃大”(《尚書·君陳》)的寬容,推崇“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的謙讓。這應該是我們今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所必須生成的精神氣質。
三、人與自身關系中的欲理和諧之道
中國傳統價值觀在人與自己關系問題上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欲理合一”。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道統”,其修身之道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節制欲望。所以孔子有“智者不惑”(《論語·憲問》)的教導流傳於后世。儒家這一“欲理合一”思想在荀子那裡被概括為:“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荀子·樂論》)而且,在儒家看來,隻要對欲望進行制約,通過長期的自覺與自律最終就能達到自由的境界,即“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身心和諧境界。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於有道家“不欲以靜”(《老子》第三十七章)和佛家“五蘊皆空(《心經》)等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化傳承中一直有禁欲主義的偏頗,這無疑是要予以摒棄的糟粕。但是就當今中國而言,我們雖然走出了禁欲主義的偏頗,但是好像又過度地張揚欲望。因此,我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欲理合一”這一傳統身心關系的和諧理念教化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還在於,不為物欲所溺的“欲理合一”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為我們今天在大學校園裡倡導健康生活提供了啟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的心靈家園可怕地荒蕪了。在其人生追求中出現了諸如熱衷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不健康生活。因此,在人的物欲被過分張揚的現時代,這一“欲理合一”的身心和諧智慧無疑特別地凸現其清明的指引意義。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