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北京市教委主辦,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及北京市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承辦的第五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日前在京舉行。本屆論壇以“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與教育變革”為主題,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於“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重要部署為契機,緊密圍繞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功能、構建可持續發展教育育人模式、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區域和學校層面的進一步推進等內容展開研討和交流。同時,論壇還交流了各國近年來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新鮮經驗,展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的最新成果。本報特編發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等在論壇上發表的主題報告以及論壇主題文件,敬請關注。
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 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部副部長 劉利民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部分明確提出“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這預示著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歷經10余年實踐探索,即將步入“進入綱要、舉國推進”的歷史發展新階段。這也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被正式納入國家層面公共教育政策,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成為中國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理念與工作領域。
可持續發展教育成為新時期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主題”,其重要意義在於,各級各類教育有必要做到:在教育功能上,教育要明確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方向﹔在教育內容上,各級各類教育要用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充實課程內容﹔在育人目標上,各級各類教育要注重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公民﹔在教育自身發展上,要努力實現均衡、優質與可持續發展。
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是教育學的兩個基本問題。能不能對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作出科學論証並提出解決方案,是衡量一種教育理念是否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與普遍傳播價值的重要標准。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出的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功能,既包括教育為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服務,又包括教育為人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証表明,這樣的功能定位和與此相關的教育內容與育人目標定位,已經產生了普遍良好的育人效果。
總體來看,這一戰略主題的確定,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的前進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近年來,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優質教育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主題和重點任務。教育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銳意進取和大膽創新。《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和以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根據《教育規劃綱要》,中國未來10年教育工作的兩大重點是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我們將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以“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始終抓住教育質量這個關鍵,明確教育質量標准,健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把我們的工作重點放在提高教育質量上。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講的教育質量指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知識學習與考試成績,而是指德、智、體、美等的全面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教育,首先是立“德”的教育,是關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教育,體現了以人類為本、以人為本的普世原則﹔其次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的教育,即培養青少年掌握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知識,體現了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再其次,可持續發展教育堅持能力為重,注重培養學生后續學習與終身發展需要的可持續學習能力,鼓勵開展以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科技發明創新活動,體現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要求﹔最后,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培養高尚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教育,體現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知行統一”宗旨。可見,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注重全面提高質量的教育,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在創造優質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化、特色化推進過程中取得了諸多喜人成效。當前,在基礎教育基本實現人人“有學上”、力爭實現“上好學”奮斗目標的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教育需要進一步從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上不斷深化,特別是要積極探索如何聚焦課堂,尤其在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與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方面,進行更為深入、更為廣泛的實踐探索。要從思想道德、知識構建、能力培養、行為養成等幾個層面深度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以利其在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創造優質教育過程中發揮引導性、帶動性作用,使這項教育成為推動基礎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推進的10余年裡,全國部分地區及一批中小學校、幼兒園、中職和高等院校上下求索,已經在學校辦學理念、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課堂教學、專題教育、校園建設、學生發展等諸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創新高地,創造了一批又一批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學校。概括起來,這些地區與學校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經驗有三個方面:第一,明確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功能,助推地區教育改革與創新﹔第二,深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建新型學校育人模式﹔第三,關注學生,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這些經驗對於在更大范圍內帶動和影響更多地區、學校積極參與實踐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2005-2014)》指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接受優質教育並從中受益,學習到可持續未來和實現社會積極轉變所需要的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可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初衷是對傳統教育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的重要更新。國際經驗的比較分析表明,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裡,研究與踐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正在納入各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創新進程,並正在成為推進優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組成部分。鑒於這一趨勢,作為較早起步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實踐的國家,我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以貫徹《教育規劃綱要》關於“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為契機,通過總結、研究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提升到一個新的質量水平,並使其成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進程的助推力量。
將可持續發展教育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杜越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與教育變革”。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2005-2014)》已經進入了后半段的時刻,對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哲學思考,無疑能夠使理論研究更上一個新的高度,對實踐也能夠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是關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變化,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和修正人們的傳統思維,是對新的發展方式和發展目標的追求,也是對以人為本基本理念的哲學思考。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中國之所以重要,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如何在4億青少年當中有效地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使他們能夠成為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建設可持續發展未來要求我們承擔起來的重要責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善於學習和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在本屆國際論壇上,我們邀請國際代表傳授國際經驗,為同行學習可持續發展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特別是為教育決策者提供了重要參考。繼前四屆國際論壇之后,本屆論壇又展示了中國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嶄新經驗,表達了我國教育工作者落實聯合國《十年計劃》、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在論壇期間,我國教育工作者同國外同行開展了廣泛的交流研討,產生了提煉升華已有經驗的效果,也豐富了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經驗。
我們希望以本屆論壇為契機,進一步加強中外國際合作,將可持續發展教育推向新的發展水平。我們還希望能夠邀請一些國際專家專門到實驗學校和實驗區進行考察與指導。我們也希望有機會選派中國教育工作者到其他國家現場考察教育教學,進一步學習國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先進經驗。此外,還應當進一步開展共同的課題研究和實驗項目,要通過專題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探討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科學規律和有效途徑。讓我們攜手努力,創造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豐富經驗,迎接將於2014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
(杜越: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提速首都教育現代化進程
■線聯平
1999年,北京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啟動了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開啟了以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一嶄新的教育理念提升首都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創新探索。
2007年,在總結和回顧全市各區縣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頒布了《北京市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綱要》,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原則、主要內容、主要途徑、保障措施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隨后,各區縣制定政策,組織學校強力推進改革實驗,開展多層次培訓,更新干部和教師的教育觀念,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深化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升首都教育國際化水平。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北京市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之中。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之一。《教育規劃綱要》“戰略主題”部分在分別陳述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類教育任務之前,明確寫道:“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
同年,北京市頒布面向今后10年的《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將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首都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策略,通過“建設北京市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區”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有效融入教育改革之中。
北京市教育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區,進一步明確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功能,培養青少年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在素質教育中強化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中強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文化多樣性等內容。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學校建設,指導學生關注與積極參與解決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推動學校從單純資源消耗單位向節能減排示范基地轉變。”
未來10年,是我國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北京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時期。北京市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長遠目標對教育提出了新任務﹔建設“世界城市”,對教育提出了新目標。在這樣的形勢下,繼續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線聯平: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哲學思考
■時龍
一、發展問題是現實問題,同時涉及發展的源流、發展的內涵、發展的路徑等問題。因此,發展也是哲學問題,要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事物。
可持續發展問題來源於現實。我們過去講發展,現在講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就是從發展的源流來考慮的。同時也涉及發展的內涵,到底什麼是發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發展就是增長。但是隨著對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也發現發展會有極限,這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經濟發展的理念,更是一個哲學的理念。長期以來,我們總是講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隨著認識的深化,人們發現還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是要培養人們如何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社會及各種事物。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要教育當代人和后代人,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認識論、一種思維方式和一種思維習慣,就是要培養人的一種哲學思維。
二、全面理解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在自然界面前,人不能以主宰者自居。可持續發展教育要促使人們善待客體,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主體和客體是哲學裡面的重要范疇。一般來講,主體是指人,包括人的認識和人的實踐﹔客體是指人認識的對象和人實踐的對象,一般來講是自然。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自然界面前,人類最初把自己作為自然界的客人,后來認為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最寶貴、最靈性的生物。再后來,人成為自然界的驕子,成為自然的主宰。這種主宰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改變自然同時也破壞自然,於是就有了空氣污染,資源浩劫,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沒有處理好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甚至犯了錯誤。
好在人類經過反思終於認識到,作為自然的客體,是我們一刻也不能脫離的環境,改造自然首先要適應自然、要善待自然。在法國巴黎,舊城的面貌基本上沒有改變,甚至舊城的顏色也不容改變,保持了在原有自然基礎上的歷史一貫性。而在北京,一些老城痕跡已經不見了,老北京不見了,新北京已經開始成為水泥森林。這是以主宰者姿態對待自然的必然后果。鑒於此,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們認識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要善待自然,甚至要同自然融為一體,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哲學也是人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人的發展。面對人的自身發展和發展環境兩大要素,教育哲學要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講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環境和人的自身發展,所以哲學根本上也是人學。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人的發展問題,因為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人造成的。人是文明的締造者,人也是文明的破壞者。無數歷史事實表明,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同時也把這種輝煌毀滅殆盡。所以,面對人的自身發展和發展環境這兩個要素,可持續發展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來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可持續發展教育不是給予學生某一種知識,而是培養他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可持續發展也關注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發展,不能隻顧當代,忘記后代。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發展基本上是關注當代人的發展和當代人的享受,導致我們既享受了文明的成果,也感受到文明帶來的惡果。這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當代人和后代人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原因。
四、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多樣性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動因。可持續發展追求多樣性的統一,教育就要注重多樣性的發展,形成有利於人的發展的優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教育關注多樣性的統一:
第一,改變單一的教育模式,擴展學生知識視野。我們有一些教育模式過於單一,對於所有的孩子都是用一種教育模式來教育,這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用多種教育模式,來擴充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二,改變單一的教育方法,全身心地感受文明。我們的教育方法多是單一的,尤其是課堂教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本身就要求用多種教育方法去教育學生,讓學生全身心地感受文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要感受風怎樣刮、水怎麼流,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第三,改變簡單的教育目的,體驗公民社會責任。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育目的呈現方式多是分數、成績等。這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教育唯一的目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教育對象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特別是在當代,要讓學生知道可持續發展,並為今后參與可持續發展作好准備。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四,改變單一的教育取向,在發現中學會欣賞。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取向,而且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在教育的實際過程中,升學、就業這樣的教育取向很重要,卻不是唯一的教育取向。可持續發展教育倡導要讓學生到社會、到自然中去發現,在發現中欣賞人類的文明,來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第五,改變單一的教育環境,發揮社會組織功能。可持續發展教育,不單純是學校的功能,也不單純是教育的功能,全社會都要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農村、企業、國家機關、博物館、社區,要用全社會的資源、面向全社會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特別要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要建立更好的機制,使各社會組織能夠主動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不僅提供資源,而且成為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基地。
可持續發展的哲學,其最終目的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而這個實踐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教育。
(時龍: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相關鏈接]
可持續發展教育北京共識
(第五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全體代表2011年10月18日討論通過)
我們,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代表於2011年10月16-18日,在中國北京出席了第五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與教育變革”。我們就社會轉型中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校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創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共同總結可持續發展教育成功經驗,商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2005-2014)》(以下簡稱《十年計劃》)后半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施思路與途徑。與會外國專家尤其對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十年計劃》發布以來,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2009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發布了關於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文件《波恩宣言》。但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教育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我們認為,促進優質教育,通過教育使所有公民具備相關知識與能力、價值觀與開闊的視野,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且生態可持續的未來,是當代教育的神聖使命。
經過研討,我們就未來4年及《十年計劃》后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策略達成以下共識:
1.深入研究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促進教育變革。通過教育創新及多種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本土實踐的開展,全面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証研究,是今后一個時期內推進各國教育理論實踐創新的需要,也是推進《十年計劃》進程的需要。
2.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項目,推進《十年計劃》進程。根據部分國家的經驗,國家層面需要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系統理論知識培訓,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與科研機構需要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專題培訓和成功經驗培訓。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地區辦事處加大力度開展各國之間的培訓與交流,開展不同類別教育人員的跨國培訓,如國家教育部門官員、研究人員、省市縣區教育局長、校長、教師、社區干部、青年團體等。
3.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學校與示范區,深度推進育人模式改革。目前,部分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和實驗區的建設。鑒於此,其他國家有必要著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和實驗區的建設,以利於通過傳播典型經驗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進程。
4.研究制定可持續發展教育評估標准,定期開展質量檢測。確立較為統一的評估標准,是推進《十年計劃》進程的重要工作。各國有必要結合《十年計劃》與各自國情,制定地區和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質量標准,並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開展質量監測與評估。鑒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地區辦事處有必要經常組織各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專家,開展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質量評估與檢測的合作研究。
5.發揮社會各界聯動機制,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學校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各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建立包括博物館、社區、農村、本土居民、企業、媒體和研究機構等在內的聯動機制,採用多種形式宣傳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經驗,擴大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社會基礎,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進程。
6.立足本土實踐,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合作交流。近1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北京辦事處和雅加達辦事處在促進亞太地區國家之間關於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交流方面作出了積極、有效的貢獻,受到各國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評價。通過這些國際交流,亞太地區各國做到了取長補短,完善了各自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鑒於此,各國應繼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7.完成《十年計劃》之后,繼續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十年計劃》的主要倡導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應建立起2014年以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國際實施框架,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探索相應的實施框架與方式。
全球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家長、政治領導人以及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對將於2014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充滿了熱切期待。前7年各國實踐証明,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走向優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選擇。我們堅信,在可持續發展教育道路上繼續前進,必將迎來全球教育改革與創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明天!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