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進玉
袁貴仁
李春林
顧明遠
朱慕菊
吳建民
王 湛
李 烈
劉彭芝
尼克·博利
劉希平 本版圖片除特別標注外,均為本報記者楊慧峰攝 標題書法:沈鵬
孩子的事牽動著我們的心,孩子的成長關系祖國的未來。
12月11日,由國務院參事室、光明日報社、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視台共同主辦的教育論壇——“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聚集起350余名教育界內外的有識之士。圍繞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育體制機制、完善社會經濟政策等議題,全國各地著名大中小學校長,享譽國內的教育理論家,海內外知名科學家、文學藝術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及普通家長代表60余人走上講台,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創新智慧,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獻計獻策。
基礎教育成就祖國的明天 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陳進玉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寄托著億萬家庭的希望。去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新一輪教育改革和發展熱潮的到來。面對這種新的形勢,我們發起舉辦本次教育論壇,主要是基於以下四點考慮:
第一,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每個家庭的強烈願望。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學生“負擔重”、“擇校熱”等問題,往往使“家長焦慮、學生郁悶、教師困惑、社會迷茫”。有效破解這些難題,各方都有熱切期待。
第二,實踐中已有一些成功的經驗。近年來,北京、上海、天津、山東、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在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素質教育等方面,確有新進展,創造出不少新鮮經驗。例如,均衡教育資源,試行小班制,注重課程改革,豐富校園文化,落實校長辦學自主權,政府在學生減負方面有所作為等。這些來自地方和基層一線的經驗非常寶貴,值得認真加以總結和推廣,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
第三,當前中小學教育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大家對孩子學業負擔重、擇校熱等都不滿意,但往往又不得不隨波逐流、苦於應付。重視素質教育,我們年年講月月講,可為什麼總是不能很好落到實處?這次,我們把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育體制機制、完善社會經濟政策這四個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加以綜合性研究,是本次論壇的一大特點。因為上述弊端往往已固化到某些體制機制中去了,固化到某些條條框框中去了,固化到某些“潛規則”和“利益鏈”中去了,學生、教師、家長、學校作為個體往往無法與之抗衡,必須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第四,改革中小學教育是當今世界的一個潮流。不搞好今天的基礎教育,就等於放棄祖國的明天。我們隻有立足國情,遵循教育規律,不斷深化改革、博採眾長,才能培養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同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質人才,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次論壇從立題到籌備,從上到下之所以都給予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其根本原因在於此。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為什麼要突出健康?因為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而中小學階段是孩子身體發育和健壯成長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沒有健康一切無從談起。現在不少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下,過分重視學業成績,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擠佔了應有的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時間,學生身心發育受到嚴重影響。
據調查統計,我國青少年健康體質狀況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有所遏制,但現實狀況仍非常令人堪憂。如果以犧牲健康換取知識,這將使我們的民族付出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我們所說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由於種種原因,少年兒童特別是獨生子女,其自主自律、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和問題,已引起眾多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和大聲疾呼,並亟待認真解決。
論壇的主題為什麼還要強調快樂?因為享有天真和快樂的童年,是孩子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強調快樂,不是否定刻苦學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亙古不變的成才規律。但是,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是截然不同的。提倡快樂學習,就是強調尊重學生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在不斷追求新知中體驗人生快樂。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擁有一個歡樂、幸福而富有意義的童年,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應責無旁貸地為此付出極大努力。
孩子的事牽動我們的心 教育部部長 袁貴仁 “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教育工作的神聖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責任,是全社會的共同心願。孩子的事牽動著我們的心,孩子的成長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大家正是懷著共創祖國美好未來的使命感、呵護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責任感、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緊迫感來到這個論壇的。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人人成才的觀念、多樣化人才的觀念、終身學習的觀念、系統培養的觀念。現在的任務是如何使之成為校長的辦學理念、教師的教育理念、家長的育兒理念。看一所學校是不是先進,不僅看教學條件,更要看教育觀念﹔不僅看學生成績,更要看學生進步﹔不是看選拔學生,而要看培養學生。看一位教師是不是優秀,不僅看教書,更要看育人﹔不僅看言傳,更要看身教﹔不僅看教學成果,更要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看一位家長是不是合格,不僅看給孩子物質條件,更要看給孩子精神財富﹔不是看為孩子開辟“捷徑”,而要看為孩子發展指路﹔不是看支配孩子,而要看與孩子共同成長。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現在的任務是如何使之成為學校的教育方式、課堂的教學方式、家庭的教子方式。中小學生處在人生起步階段,“一點一滴”的教育積累格外重要,學生和孩子的良好習慣是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逐步養成的﹔“細致入微”的管理服務格外重要,學生和孩子的正確觀念是在教育過程、生活保障中逐步樹立的﹔“潛移默化”的環境熏陶格外重要,學生和孩子的美好情感是在校園文化和家庭氛圍中逐步形成的。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事關安全、健康的因素和環節很多,一定要把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事關長遠的細微“小事”和細節很多,一定要把教育做得精細﹔事關情感的“瑣事”和“煩惱”很多,一定要充滿愛心。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養制度、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現在的任務是如何積極穩妥地把改革推向前進。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原則大家都同意,但付諸行動,還會有困惑:校長也不願教師和學生壓力太大,但升學率降低怎麼辦﹔教師也不願讓學生太苦,但學生成績下降怎麼辦﹔家長也不願讓孩子太累,但將來上不了好學校怎麼辦。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改革教育質量評價,促進學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按照學生成長規律施教﹔通過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積極向上﹔通過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為學生的多樣選擇、成長成才鋪設道路﹔通過加強學校的管理,使學校充滿活力、富於創造。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成效不應隻看學生是否能准確填寫標准答案,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溫家寶總理指出:“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思維,培養學習思考能力。”這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教育境界: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童年快樂、終身學習、一生幸福。
(此稿為致信)
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奠基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李春林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基礎教育歷來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的路徑對不對,基礎教育的工作好不好,決定著整個教育事業的成敗和榮辱。因此,國務院參事室、光明日報社、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召開“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教育論壇,集中研討基礎教育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在做一項“奠基”的工作,這對於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端正基礎教育的辦學方向,提高基礎教育的辦學質量,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讓孩子在健康快樂中成長成才,既反映了教育工作的規律,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是一個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是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中小學工作的最高追求。讓孩子在健康快樂中成長成才,才是真的教育,才是善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才是充滿感情之暖和理性之光的教育。這些年,我們的基礎教育,有好的經驗,最好的經驗,就是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些年,我們的基礎教育,也有痛的教訓,最沉痛的教訓,就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不健康不快樂。好的經驗需要總結推廣,痛的教訓更需要深刻反思。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時代和社會向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快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氛圍,成為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面前的考題。在這樣的背景和語境下,我們今天來研討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具有特殊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光明日報作為一張中共中央主辦主管的全國性、綜合性報紙,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以思想文化為宣傳報道特色。教育界是知識分子最集中的領域,也是培養未來知識分子的領域,所以,教育報道歷來都是光明日報的宣傳報道重點。創刊62年來,光明日報一直與教育界保持著親密關系和良好合作,光明日報最大的讀者群在教育界,最大的作者群在教育界,最大的報道資源也在教育界。近年來,在做好教育報道的同時,我們還堅持開門辦報,主動參與教育界的各種活動。今年,我們就與教育界合作舉辦了近十次重要活動,這次“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教育論壇,是我們今年與教育界合作的精彩收官。今后,我們將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充沛的感情,更出色的工作,進一步做好教育報道,我們也將在更高的起點、更大的平台上,進一步加強與教育界的合作,為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起跑線”在哪裡? 吳建民(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駐法大使):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近些年來,青少年教育方面一個十分時髦的說法。起跑線在什麼地方?是中學、小學、還是幼兒園?誰也說不清楚。但總的趨勢是愈來愈往前提,甚至認為在娘胎裡就是起跑線。
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愛好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孩子都去追求一個目標,這是違反社會的需求和人的本性的。目前,各種培訓班、過重的作業把孩子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做法究竟能不能培養出人才?
教育是有自身規律的。一個人的成長,在不同的年齡段,做不同的事情,這也是自然規律。違背了是不行的。在青少年時代,該玩就玩,在長身體的階段,就應該注意體育運動。
1918年魯迅先生撰寫了《狂人日記》,揭露了舊社會人吃人的現象,連小孩也不放過,最后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今天,我也想在這個論壇上大聲疾呼:為了中國的未來,救救孩子!
順其天性 因材施教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不少家長在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其一是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二是隻重視孩子知識的增長,忽視人格的培養。其實,幼兒時期兒童的可塑性最大,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輩子。其三是認為學習越多越好,練習越多越好,其實,學習是有規律的,有方法的。關鍵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能夠理解學習的基本概念。其四是認為高學歷就是人才。其五是對學生越嚴厲越好,有些父母常常引用我國傳統的老話:“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等,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這是封建社會說的話,現在是民主時代,棒子底下隻能培養奴才,不能培養人才。
我建議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點,並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順其天性,因材施教。對孩子既不溺愛,也不苛刻。要了解孩子,就要善於傾聽,經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培養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引導他(她)讀書、學習,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鍛煉他(她)勇於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有了這些習慣與品質,他(她)就能自由地發展,將來自然會有幸福的人生。
李烈(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孩子成長的規律可以濃縮在一個最簡單、卻也最意味深長的字上:人。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個性和社會性發展,也可以稱之為非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字。
從“人”字的結構,我們濃縮出孩子成長的規律。如果按這些規律而行,我們不難想象,孩子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思考還是交往,都有成敗或者被接納、被拒絕的結果。不同的結果背后就會隨之而來不同的生命體驗。孩子的健康發展必須以自我發展能力為基礎,而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在真實的世界中培養,必須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面對真實,體驗真實,擁抱真實。
尼克·博利(北京樂成國際學校校長) 大家彼此間所見所思與你我並沒有太大差別。在我們眼裡課堂是個單調而乏味的地方,但至少學習的經驗與現實的生活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育雖然乏味,但還能忍受,因為我們不知道教育還別有洞天。
今天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思維比我們敏捷,他們可以同時完成幾件事,就連他們大腦的結構也隨著他們神經網絡系統與各種電子技術的共生關系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對社會而言,孩子們面臨一個對於我們的經驗而言難以想像的未來世界。我們對未來無法做出更多的預測,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孩子們必須做好准備。
減負,需要集體行動 王湛(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念,現實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教育行為。
家長感到焦慮困惑、學校感到無奈。許多校長、教師違心地做著給學生加壓的事情,明知道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可是在各種力量的驅動和迫使下,又不能不做。這種困惑無奈是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放鬆和放棄。
有一點我們應該予以高度關注,這就是如何讓廣大教師能健康快樂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教師不能健康快樂地工作和生活,孩子們很難做到健康快樂地成長。現在中小學教師的收入、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是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面臨的工作、專業發展和生活方面的多重壓力,對他們的職場生活狀態、身心健康都會產生影響。隻有讓黨和政府尊師重教的各項關懷更好地落實到每一個教師身上,給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和生活更多的關愛,從而讓他們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得健康快樂,孩子們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朱慕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 教育已成為逐利的工具,人們忘了教育的本源。
學生的焦慮情緒、壓力感、不自信、內部動機薄弱都正在影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影響他們對終身學習的向往。
改善中小學生教育環境,政府大有作為。2001年-2011年,教育部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深刻、最大規模、歷時最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顯著、面臨的挑戰最大,取得了突破性的、本質的進展。但同時,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課程改革也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體制性障礙,一線教師們說,我們在戴著鐐銬跳舞!
劉希平(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我們的人才觀有偏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這些延續了千年的人才觀至今仍影響著整個社會。我們的用人制度有偏差,招工用人過於看重學歷文憑,甚至演繹到要看學生畢業的學校。我們的評價標准有偏差,人們評價教育、評價學校、評價學生往往看的就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隻要考試成績好和升學率高就是好教育,就是好學校,就是好學生。
解決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首先需要教育系統自身努力,包括深化認識、更新觀念、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最為重要的是行動,特別是集體一致的“裁軍”行動。現行的高考制度,決定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隻有大家一起行動,一起堅持,才可能真正邁出步子。
劉彭芝(人大附中校長): 要有好的教育理念,讓校園充滿愛與尊重。要有好的教師,既有學識魅力,又有人格魅力。要有好的辦學條件,必要而不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