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讓大學真正“學”起來

魏小琳  2011年11月17日08: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當下的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群眾議論的熱點:教學質量問題、辦學行政化問題、專業設置問題、學術道德問題等。在“診斷”這些問題時,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在於當下的大學“漠視”了“學”,可以借用詩人紀伯倫所言來形象概括:我們已經走得太遠,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大學的關鍵字在於“學”字,這是由大學的屬性及大學的使命決定的。引用張楚廷先生的話說:大學的一切幾乎都姓“學”,大學由“學”字而組成——大學裡的時間是為“學”而存在的,分別叫學時、學期、學年,不同學段構成不同學制﹔人進入了大學就成了學子,教師是學者,學校因此而成為學府﹔學生在大學,取得的是學籍,獲得的是學歷,增強的是學力﹔學校設置了各類的學科,各學科聚集形成了學群或學術團隊﹔大學裡學的是學問,基本活動是學術,完成的是學業,計量單位叫學分,甚至連學校上空飄蕩的風也有特別的稱謂“學風”……毫無疑問,大學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讓人“學”起來。看一所大學像不像大學,就看她是否真正“學”起來了。但是,如何讓大學真正“學”起來,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做到四句話:學生為本、學術為本、學者為本、學科為本。

  堅持以學生為本。許多大學都在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實,“一切為了學生”真正的要旨在於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大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終結點,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服務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學生是人”,在具有作為一個“人”的權利的同時,應該具有作為一個“學生”的學術權利,這些權利諸如選擇權(專業選擇權、課程選擇權、教師選擇權等)、發展權(自我表現權、犯錯權、娛樂權等)和民主權(自主管理權、知情權、監督權、評教權等)。大學應以學生的權利為本位,而非以學生的義務為本位去設計相應的制度,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引導學生“從做中學”。

  堅持以學術為本。大學是一個學術組織,大學的主體資源是學術資源,大學依靠其學術資源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並取得其社會存在價值,大學的成就需要學術。學術活動不僅僅是科研,教學研究同樣是學術。學術活動不僅僅是教師的學術,同時還有學生的學術。對學術的尊重、維護和保障,是大學和社會應有的理念、義務和責任。在大學,應堅持民主管理,大學學術活動的探究性、自主性和科學性的特點,要求大學應具有寬鬆、自由和民主的學術環境,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思想的開放和學術、科技的創新,大學也就失去了其獨立存在與發展的價值和動力源泉﹔在大學,應堅持教授治學,充分發揮教師特別是教授在學術事務、業務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使專家、教授在學術領域和專業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大學,應建立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並行的二元治理結構——學術權力來源於學術人員,行政權力賦予圍繞大學目標對大學進行管理的管理者,兩種權力中應以教授為核心的學術權力佔首要地位,大學的行政權力越是有效地保障學術權力的正常行使,就能越有效地保証自身功能的充分發揮﹔在大學,應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建立公正、公平、規范的內部管理機制,培養師生的制度意識,用制度保障公平、民主、競爭的學術環境。

  堅持學者為本。何謂學者?通用的定義是以學術為業的人。“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竺可楨先生在浙江大學就任校長演說中開宗明義地說,教授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一切活動聲譽取決於教授。毫無疑問,在大學裡,學生優先,學者優先,管理人員最優先的事項是確保學生和學者的優先。大學裡的工作,要凸顯學術活動的地位和作用,積極為學術活動服務,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工作才不會成為“溫水煮青蛙”。大學的水平和品位,反映在大學對學者的態度、對學者的尊重。一個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教師在學業、職稱、學術發展上的要求也是學科發展、大學發展的需要,大學管理應圍繞主動激發和滿足教師、學者的成才需要展開,用好的政策和機制去提高教師、學者在學術上的抱負。當然,教書者須先強己,育人者須先律己。大學應致力於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學術風氣看似無形,卻對學術環境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大學的魅力在於她特有的學風校風,這種學風校風可以無聲無形地飄拂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讓師生感受到,成為大學的靈魂。

  堅持學科為本。學科與專業到底誰先誰后?這一問題在大學有不同認識。追溯大學的起源,學科先於專業,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只是中國大學的建立總是政策推動,尤其是后發的新建院校,幾乎都是先設專業招生,再進行學科建設,所以才給人以“先有專業后有學科,沒有學科也可以有專業”的錯覺。專業是基於勞動分工而產生的,是與社會分工相對應的。專業劃分源於具體社會勞動或某類職業,因此,“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潘懋元先生語)。從知識形態上看,學科是基於有效生產、傳播的知識分類,是一門門領域清晰的知識體系,源於知識勞動的分工而得以發展,因而是大學的細胞。學科對專業的影響是通過課題、課程產生的,本科生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學生提供課程,提供豐富的為數眾多的課程。學科水平是開發課程的決定性因素,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基本上取決於學科水平,強大的學科決定強大的課程。所以說,隨著大學水平的由低到高,專業受學科的影響就越來越大,高水平的學科才能辦出高水平的專業。當然,學科並非影響教育資源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重要因素。所以,建設高水平的學科才能形成辦學特色,“大學的特色隻能由高水平的學科來顯示,否則,特色之說就會像一塊遮羞布。任何低水平學科都不能因為‘你無我有’而稱其為特色。”(張楚廷先生語)

  如何讓大學真正“學”起來,相關的話題可以說上無數。總之,在大學,學生是標志,學科是核心,學者是關鍵,學術是基本,學風是靈魂——隻有當大學中的每個人都魂系於此且身體力行時,大學才能真正“學”起來。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