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學風建設要從傳統中吸取智慧

  2011年11月10日08:33  來源:中國教育報

  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一般課題“中國傳統學術生產中學術道德研究及當代轉換”負責人) 周雲

  在中國傳統的學術生產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術體制,這一學術體制在防范學術不端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我們當下的學風建設仍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社會中,較少有國家層面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打擊,社會輿論的監督也沒有今天強大,但又何以能夠產生如此完備的學術規范呢?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支撐和維系學術規范的,主要是內在的學術道德,是學人的自律、自我約束、自我規范,是學人群體也就是學術共同體形成的職業道德,也是整個社會文化形成的道德氛圍。

  自律是所有道德實踐最為基本的環節,在傳統學術生產中,學人自律是傳統學術道德建設機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由於學術研究是學者出於“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或者出於興趣而投身其中,絕大多數時候並非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志業,所以開展的學術研究也就基本上消除了功利色彩,天然地杜絕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同時,經學研究是傳統學術研究的主體,研究本身就是彰明倫理綱常的過程。因此,學術研究,也是對學人的道德教化,這也減少了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機率。

  在傳統社會的學術研究中,盡管有官學和私學之分。但大體形成了遠離國家政權的學術共同體。學人往往依據學術研究的志趣、內容等機緣,形成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運用其成員公認的專業標准進行比較公允的學術評價,能夠產生合理的引導作用,從而規范了學人的研究活動。

  同時,在社會文化層面,中國傳統社會存在有利於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輿論環境。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作為學術研究主體的士大夫階層,講求道德,珍視名譽。誠信,是社會對士大夫進行評價的主要標准,也是社會要求學者從事學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且,學者的學術研究須與道德砥礪、道德實踐密不可分。一旦學術研究者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等失德行徑,就會身敗名裂,再也無法立足於士林。進入近代之后,中國學術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但由於種種原因,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道德建設機制,在轉換過程中並未得到很好的傳承。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傳統的學術道德建設機制,發掘、整理其中豐富的資源並發揚光大,重建切合時代要求的學術道德,進而與制度建設協調配合,構建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徹底扭轉學風。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