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集成學術規范成果 夯實知識創新基礎

  2011年11月10日08:32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南京大學教授(重大課題“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首席專家) 葉繼元

  近年來,關於學風建設和科研誠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關學術規范的定義、作用、內容的觀點漸趨一致,一些核心術語、概念漸漸清晰,有關規范、規則、要求日益被認同。但目前的研究仍處在引進、吸收、消化階段,且對國外學術規范建設的機制、狀況的研究還不大深入、系統﹔現有成果有待於進一步系統化和增強公信力,對抄襲、剽竊、引用及其格式等核心概念及其應用仍需進一步擴大共識﹔尚未對中國本土有關學術規范建設的實際情況加以系統概括和總結,反剽竊系統僅從技術角度監測學術不端絕非杜絕學術不端之根本途徑,尤其缺乏特定學科指向的、更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指南。

  針對國內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既有人文社會科學共性規范和方法論又有各個學科個性規范和方法論體系,並用通俗、簡明的語言撰寫各學科的科研指南,應是當務之急。教育部有關科研管理部門及時順應學界這一要求,於2011年3月設定專項任務重大課題“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明確要求精選和翻譯研究主要國家相關資料,系統介紹國外學術規范建設的機制、狀況。結合中國科研及其管理實際,總結符合國情的文科學術規范和方法論體系,編寫面向青年研究人員及未有基礎學術訓練學者的包括哲學、經濟學、文學等16個學科在內的《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叢書》。

  目前學風問題存在他律和自律兩大原因。他律方面的原因包括學術評價體系、學術批評制度的不完善、科研管理的簡單化、片面化以及失范處理的軟化等,這些外部環境確實在有意無意“逼”人不嚴謹。但為什麼同處一個環境,有人失范,有人卻有抵抗力呢?顯然還有自律的原因。有人是明知故犯,但的確有更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學人確實不大清楚有關規范,或規范不明確。因此該課題的研究對於他律,特別是自律均具有重要作用。

  學術規范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制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准則和要求,是整個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規范不是哪個人、哪個機構“制定”的,而是源於和發展於學術共同體。規范既不同於法律,也不同於道德,但又與它們有些許交叉。沒有規范或規則是萬萬不行的,但一切依賴於規范也是不明智的,規范或規則再細,也不能杜絕失范等現象,必須要有“法”和“道德”的補充。學術規范的內容大體包括基本規范、研究程序規范、研究方法規范、學術成果呈現規范、引文規范、署名及著作方式標注規范、學術評價和批評規范等。這裡既涉及研究形式的技術規范,又包括內容的技術規范,也包括科研的基本價值觀或科學精神,涉及學術活動的全過程。

  課題中的“學科方法論”既指一組學科群,諸如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方法論,也指某一學科,如歷史學、經濟學的方法論。方法不是方法論,方法論是有關方法的理論,這與學術規范中“研究方法的規范”,即有關方法的使用原則、原理、規則、要求等極為相似,因此“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與研究主題極為密切,或為同一主題的項目,它們都要對如何開展學術研究的底線要求(構成性規范)、對如何進行好的研究的准則(范導性規范)提供幫助。由於方法論對提高研究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將它從規范中抽出並與規范並列,加以強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說這裡的“學術規范”主要是講如何進行科研的基本底線、形式規范或技術性規范的話,那麼“學科方法論”則是有關內容規范、如何提高科研質量的高要求。

  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是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形成的關於學術研究應該遵循的價值觀、制度和技術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論和應用兩大內容。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現代學術規范與學科方法論的起源與發展,大學、研究機構,特別是各學科的“學會”如何推動學術規范的建設﹔哪些能規范,哪些不能規范,厘清規范與創新的關系,規范與研究方法及方法論的關系﹔在國外得到普遍遵守的權威規范文本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引文及其格式、注釋等有哪些國際規范,是否適用於國內文科的研究和文本等一系列基本核心問題。其應用部分主要包括對各學科學術規范與學科方法論之間的比較研究,對抄襲、剽竊、引用、注釋、引文、轉引、參考文獻等核心概念及其相關著錄格式等技術規范的深入研究,力圖為廣大讀者、作者、編者、索引編者、數據庫制作者等都帶來很大方便。

  如何充分吸收國外學界的先進的有關成果,如何發掘繼承中國固有的學術規范傳統,如何平衡文科通用規范和各學科獨特規范,將是本課題關注的重點。國外有關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的研究水平高於國內,尤其是各種規范文本。課題組擬精選、翻譯至少7個國家4個語種的有關資料,完整准確地理解國外學術規范及方法論的精髓、經驗、教訓及機制。

  中國文科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具有“特殊性與本土性”。政經法、文史哲等學科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視角、不同的術語系統和言說方式使不同的學科各具特點,從而使不同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有別於其他學科的規范和方法論。因此,要圍繞各個學科的學科本質和學科基本問題,梳理各個具體學科的學術史,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學科發展的脈絡,呈現學科發展過程中不同學派和流派的產生、發展變化及其影響﹔按照不同學科的學術研究過程,從學科共同的價值觀到研究計劃的設計、實施、評價等各個環節,對學科方法論進行闡述,重點闡述各學科獨特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及其方法使用規則和要求(方法論)。並結合學科自身研究領域的經典案例,介紹相關的學科研究方法、倫理問題、規則與政策要求等。當然,本課題也要特別關注學術規范的“中國性”和“獨特性”問題。

  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率先系統集成國內外有關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成果,整體呈現階段性知識積累,全面轉化成果為系列教育培訓資料﹔同時率先大膽嘗試建立學者、出版者、編者、信息知識管理者合作研究和共贏模式。課題組擬與全國各級學會協會、著名學術機構密切合作,力邀學術造詣深且對學術規范和方法論有興趣、有成果的著名學者,根據統一大綱分工合作編寫各分冊。

  人文社會科學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領域,規范與方法是創新的基礎,夯實了這個基礎才會涌現出更多更優秀的成果,才能邁向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之路。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