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以“國字頭”和國際化助推高水平大學建設

江蘇大學校長 袁壽其  2011年11月02日08:33  來源:中國教育報

  當前,我國正步入轉型期,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舉措。這深刻表明,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支撐。

  什麼樣的大學才能稱之為高水平?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曾對“卓越”大學列出5個指標,即教職員工的生產率,包括引文和出版物的情況、研究的影響、獎項和同行的評估、學生質量以及教學質量。如果一所大學能夠在這5個方面都做到了國內有地位、國際有影響,那麼,這所大學就一定是高水平大學。

  “國字頭”品牌是高水平大學的基本內涵

  “國字頭”是我們對國家級的學科、項目、人才、成果以及各類獎項的總稱,這些都是體現學校辦學實力與水平的關鍵指標。尤其是作為一所地方高校,隻有將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培養質量、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置於國家級平台上加以考量,其特色和水平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和認可,才能做到“國內有地位”。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十一五”期間,我們將實施“國字頭”品牌建設工程作為提升內涵、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的戰略引擎,通過“國字頭”項目的不斷突破,造就、催生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引領、帶動學校整體水平不斷向前邁進。

  第一是努力打造教學品牌。江蘇大學組建后,我們及時確立了“人才培養是學校工作的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學質量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學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2005年,學校在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優秀”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以五大子工程和20個具體建設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質量工程和研究生創新工程,建設形成了以4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門國家精品課程、2個國家優秀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2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為代表的一批優質教學資源。在這批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領下,學校連續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榜上有名,2次喜捧“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優勝杯”。2010年,學校成為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61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江蘇8所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之一。

  第二是努力打造隊伍品牌。隊伍建設上,我們始終堅持“不遺余力、不惜重金、不拘一格”的工作方針,每年設立3000萬元專項經費,同時還專門成立了人才工程辦公室,傾力培育人才。“十一五”期間,學校面向海內外公開選聘了4名“江蘇大學特聘教授”和一批講座教授,他們的加盟迅速將學校的相關學科帶入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前沿。目前,學校的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已初見成效。“十一五”以來,學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實現突破,2人獲批國家杰出青年基金,7人躋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同時獲批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學校連續3次被評為“省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高校”。

  第三是努力打造科研品牌。學校重點在項目、成果、平台3個方面傾力打造科研“國字頭”。“十一五”以來,我們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441項,其中國家“973”子項、“863”重點項目以及重大科技專項40余項,國家自然基金351項,國家社科基金25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6項。在這批“國字頭”的支撐下,學校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學校榮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項﹔“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親自揭牌﹔“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校與鎮江市共建的大學科技園躋身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學校還兩度榮獲科技部頒發的“金橋獎”,並被評為“江蘇省‘十一五’獲重大科技成果獎勵成績顯著高校”。

  第四是努力打造學科品牌。高水平大學關鍵要有一批具有“話語權”和“顯示度”的高水平學科。三校合並以來,我們在致力於優化完善工學、醫學、理學、經管、文史哲法教五大學科板塊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交叉滲透、具有較強內生力和拓展力的學科體系,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學校學科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形成了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等一批優勢學科。優勢、重點以及新興交叉學科的形成與涌現,有力引領、帶動了學校內涵實力的快速提升。

  國際化程度是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標志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和人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整合與配置,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世界范圍內的教師、學者、學生的流動性越來越大,大學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世界范圍內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國際化程度成為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標志。

  我校作為全國第一批有條件接收外國留學生的200所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面向34個國家舉辦了15期農機設計與制造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機管理和技術專家。學校曾獲“新中國輸出中華文化和技術優秀單位”稱號。這是我校在國內有影響、行業有地位的重要歷史基礎。為此,我們在學校“十二五”規劃中,把國際化與“國字頭”作為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兩大戰略引擎。特別是在規劃中,我們對學生的國際流動、教師隊伍國際化、教學與課程國際化、國際合作研究、國際合作辦學等5個方面都明確了具體指標。對學生的國際流動,我們提出到2015年,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比例要達到在校生的3%,研究生中外國留學生的比例也要達到3%。為此,學校專門設立海外游學獎學金等,資助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赴海外游學或參加海外學術交流。對教師隊伍國際化,除每年引進50名左右海外博士外,教師赴境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深造1年以上的比例要超過10%﹔同時規定,國家重點學科、江蘇省優勢學科及江蘇省重點學科建設經費的10%必須用於國際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以此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能力和水平。在教學與課程國際化方面,我們將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雙語課程比例,建成3至5個國際化專業,全英文課程外籍教師比例要達到30%左右。在國際合作研究和國際合作辦學方面,我們將建設3至5個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平台、新增1所孔子學院和5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並要力爭創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等等。目前,我們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奧地利格拉茲大學合作建設了孔子學院,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分別聯合開展了研究生培養和本科國際課程實驗班。外國留學生培養由本科生拓展到碩士、博士研究生。

  以“國字頭”和國際化為兩翼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

  在高水平大學建設方面,我們通過狠抓“國字頭”項目和推進國際化進程,進行了初步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國字頭’工程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抓手,國際化是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有效途徑”已越來越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國字頭”和國際化作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在未來事業發展中,我們將進一步把兩者緊密結合,通過“國字頭”項目建設打造國際化的平台,通過加快國際化進程提升“國字頭”項目的內涵和國際影響力。

  具體來講,在“國字頭”方面,我們將在倍增已有教學、科研、學科、隊伍等“國字頭”數量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國字頭”新領域,尤其是要在院士的引進與培養、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973”項目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努力擴大“國字頭”的覆蓋面。在國際化方面,我們將按照“外國留學生留學中國重要目標高校和江蘇省教育對外開放先進高校”的總體要求,在教育規劃綱要的指導下,認真制定國際化工作校院兩級規劃,著力完善國際化工作推進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強化國際化工作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的緊密結合,深入推進創新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國際教育、人才、科技資源的共享和交流,不斷增強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努力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開放格局中實現事業新跨越。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