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跳出“象牙塔”高度

  2011年10月27日08:55  來源:光明日報

跳出“象牙塔”高度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化,高校定位逐漸呈現多樣化的格局。2007年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劉獻君教授撰寫了《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兼論高等學校分類》,初步提出了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路徑。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一些高校在探求學校新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時,根據自身條件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認為教學服務型大學可能更加適合自身在某一階段的發展定位。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內涵是什麼?哪些院校適宜定位為此類大學?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路在何方?

  威斯康星模式:

  不僅僅“為知識而知識”

  服務型大學的源頭可追溯至19世紀美國的贈地學院。林肯總統簽署的《莫雷爾法案》規定,按照各州在國會中參議院和眾議院人數的多少分配給不同數量的國有土地,各州應當將這類土地的出售或投資所得收入,在5年內至少建立一所“講授與農業和機械工業有關的知識”的學院,以服務於美國農業和機械化的發展。這實際上是從國家制度安排上,確立了高校的服務功能,或者說從國家制度上催生了服務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發揚光大了大學的服務功能,不僅僅“為知識而知識”,而是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需要,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主要職能,在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並成為大學服務社會的典范。

  上世紀60年代以后興起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在校生成倍增長,加重了財政的負擔。隨著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大學的作用、價值和績效等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質疑。提高大學財政性經費的效率,改革大學原有的撥款制度呼聲高漲,“服務型大學”應運而生。一些研究型大學開始進行組織和生產的變革,將研究、教學的優勢與專長適度集中,利用學術知識服務社會。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阿瑞德·特捷達夫認為,服務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征在於“以市場為導向,生產在知識市場裡有競爭力的產品”。也有專家認為,“服務型大學的基本內涵在於:它的一切活動,包括教學和科研,都以公眾和社會的需要為標的,將顧客利益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

  縱觀現有研究可以看出,現代大學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結合體。“教學是基本職能,科研是重要職能,社會服務是必要職能。”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的產生就與當時對古羅馬法的研究相關,師生們聚集在一起圍繞古羅馬法的講授討論,本身也是一種研究行為,而研究成果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也算得上是“服務”功能的體現。洪堡創建的柏林洪堡大學,進一步張揚了大學的研究功能。威斯康星大學順應潮流,發揚光大了大學的服務功能。大學固有的三個職能逐一得到有效開發,為大學定位發展提供了不同的組合和選擇。

  教學服務型大學,指的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以現代服務理念為指導來配置辦學資源和運行、管理的教學型大學”。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提出也是大學定位發展的必然,符合大學功能發展的邏輯。各校之間辦學職能的不同側重,形成了大學之間不同的定位。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服務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同樣都是大學多樣化定位的不同選擇。“各類高等學校的職能都是育人為本,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區別在於科研和社會服務所佔的比重不同。”正因如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指出,“要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

  教學+服務:跳出“象牙塔”高度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關鍵詞是“教學”和“服務”。

  首先,教學是學校的根本任務。選擇教學服務型大學的高校當屬教學型的高校,相對來說科研實力還不太強,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主要工作,教學始終是這類學校的工作重點,也是“服務”的主要內容。

  其次,“服務”是學校的基本理念。作為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概念,“服務”在這裡有了新的內涵和新的定位。教學服務型大學中的“服務”,吸納了“教育服務”、“服務科學”和“服務經濟”等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集中體現高校人才培養中服務對象的需求導向,並以此作為依據配置資源、布局學科、優化專業、改革培養模式、重構知識體系的主要依據,持續提高教學質量,彰顯培養特色,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管理流程,進而提高學校辦學效益。

  “教育服務”最初是從企業全面質量管理中引入學校管理的一個概念。教育服務理論研究認為,教育本身也是一種“服務”,而學生和社會則是學校教育最主要的“服務對象”,學校的各項工作構成了一種服務鏈,最終通過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將優質的教育服務提供給學生和社會。全面質量管理思想以“消費者為中心”和“質量的持續提高”為核心,因此,教育服務也格外強調尊重教育消費者的利益和要求,並置消費者需求於整個學校管理體系的最重要位置。服務科學(Service Science,SS)是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高度發展的背景下,融合計算機科學、運籌學、經濟學、產業工程、商務戰略、管理科學、社會和認知科學以及法律等諸多學科,研究發展以服務為主導的經濟活動所需的理論和技術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精華主要是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從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設計產品內涵和管理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務的質量和管理的效率。在服務科學的相關研究中,經常可以見到的是“基於對象……”或“面向對象……”之類的詞語。服務經濟研究的觀點認為,世界已經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當今社會,服務經濟已經成為各國強勁的產業增長點,各個產業結構之間聯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更直接地體現為它們都是以服務為載體、以服務為手段、以服務為依托,按照服務的標准來經營所有的產業,確定和規劃自己的行動。“服務”越來越成為企業成功的力量之源與可靠保証。還有學者提出,服務型社會已經來臨,在這個社會裡,任何一個行為主體對社會或客戶提供勞務品的支撐形式是服務,工作方式是服務,評價尺度是服務,服務貫穿於整個社會運行之中,成為人們的行為准則。誰能提供服務、誰能提供有較高質量或較有特色的服務,誰就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獲得發展機遇和環境。

  “服務”作為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基本理念,跳出了“象牙塔”的高度,不僅專注於高深學問,而且將“教育服務”、“服務科學”和“服務經濟”等理論研究最新成果引入高校辦學定位,推進高校辦學思想的改革和創新,進而為解決長期以來高校辦學的“兩個不適應”問題創造條件。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的同時,轉變辦學指導思想,從單純的教學組織走向社會轉型中的服務組織,以社會需求為引領,在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管理職能等各個環節全面貫穿“服務”的精神,凸顯人才培養改革、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需求指向,優化內部組織管理流程,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服務性、應用性和適切性,在“服務”的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建立自身的形象和品牌,獲得較高的效率和效益,從而實現學校的跨越性發展。這是我們提出的教學服務型大學的主要內涵。

  有兩點需要特別強調。一是教學服務型大學中的“服務”與大學的服務職能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同義語。后者的“服務”指的是與教學、科研並列的學校職能。教學服務型大學中的“服務”,則是貫穿學校各項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它處於學校發展決策和設計的高端,對各項具體工作起著領航的作用。這裡同樣需要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但是教學、科研和服務只是教學服務型大學中“服務”的三種主要方式,兩者不能等同。從功能上升為理念,不僅僅是內涵的不同,也體現了學校對於自身發展所處環境和階段任務的不同理解和設計。二是教學服務型大學與西方所謂的“服務型大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在於“它的一切活動,包括教學和科研,都以公眾和社會的需要為標的,將顧客利益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從這一點上看,兩者基本相同。但是,西方的“服務型大學”重點是放在科技服務方面,因此國外服務型大學往往都是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教學型大學。而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服務重點則放在人才培養上。在服務的方式和重點上,兩者具有明顯的側重。

  教學服務型大學:掃去“東方哈佛”尷尬

  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特別適合我國一般地方院校和民辦高校的辦學實際,可以成為這類院校的准定位。

  1998年我國隻有759所地方院校,在校生196萬人,佔全部院校總數和在校生的比例為74.2%和52.8%。而2009年,我國地方院校已經發展到2194所,在校生1972萬人,佔全部院校總數2305所和在校生2144.66萬的比例為95.2%和92%。地方院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學校大眾化的主要力量。

  地方院校多屬於教學型院校,與部屬院校相比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大學使命的地方性。地方院校由地方政府出資舉辦,是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最直接、最可靠的教育基地,肩負著滿足地方求學需求,為地方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責。地方大學辦學的目標和宗旨,首先是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其次是教育經費投入上的地方性,地方院校主要是依靠地方財政撥款。在現有高教撥款體制下,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投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也是地方院校的利益所在﹔第三是教育管理體制上的地方性,地方院校由地方政府舉辦並管理,與地方政府具有緊密而清晰的上下級聯系,明晰地方社會和經濟的需求,有利於貼近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辦學﹔第四是教育服務區域上的地方性,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於本地區,培養出的畢業生也主要在本地區工作﹔科研開發和文化創意產業也以服務本地區發展為主,成果轉化也主要服務於本地區企業。一句話,地方院校的“根”在地方。隻要牢記辦學的使命和職責,牢固確立服務意識,以服務增貢獻,以貢獻求發展,才是廣大地方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選擇教學服務型大學,能夠促使地方院校更好地端正辦學思想,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人才培養上,堅定服務理念,更加關注質量,緊緊依托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學科和專業,提升質量和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院校選擇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非常必要,非常貼切。

  高校擴招以來,民辦高校抓住國家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的機遇,規模得到有效擴張。截至2010年年底,民辦高校總數已佔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30%,在校生也已經超過20%。據了解,2010年全國共有十余個省份民辦高校在校生總數超過當地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0%,比例最高的浙江省已經達到33%左右。民辦高校已經成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新的增長點,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多樣化和選擇性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高教資源的逐漸豐富,高教適齡生源急劇下滑,高等教育發展開始從資源約束型轉向需求約束型。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才需求的變化,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觀念正在轉變,從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走向主動選擇高等教育,這些轉變,給處於弱勢的民辦高校帶來了發展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我國的民辦高校仍然存在定位不明晰的問題。發展初期,民辦高校實際上進行的是精英化教育,與公辦高校之間生源差距不大,教學計劃照抄,培養模式照搬,帶有很深的公辦高校印跡,甚至“復制”公辦高校的培養方案和管理模式。在資源約束、規模快速發展狀態下,許多舉辦者熱情高漲,眼光高遠,定位高懸。“東方哈佛”、“民辦清華”、“一流民辦”等等不著邊際、虛無縹緲的定位不在少數。由於定位不准,服務目標不明,發展處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尷尬境地。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虛高”,嚴重制約了民辦高校的發展和改革。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化,民辦高校中“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的問題表現也很突出。辦學實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漸行漸遠。近幾年來,民辦高校招生困難、遭遇“零投檔”的狀況屢見不鮮,一些過去生源“豐裕”、“百分百就業”的民辦高校也遭遇重創。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提出和確立,將為民辦高校的定位回歸現實提供依據,夯實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切實轉變辦學理念,高度關注教學質量,主動貼近社會需求,努力彰顯辦學特色,在市場需求中發現和找到自身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這樣做的可行性是:一方面,我國民辦高校實際上大多是地方院校,絕大部分民辦高校面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具有開展“服務”的天然條件。從辦學指導思想來看,民辦高校同樣肩負著服務國家需求、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服務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職責。隻有把服務作為辦學的目標和宗旨,民辦高校才能腳踏實地,找到發展的落腳點。服務工作做好了,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國家認可、社會滿意和廣大學生的青睞,民辦高校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民辦高校還具有實施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的體制優勢。由於辦學體制的特殊性和辦學自主權的寬鬆,機制相對靈活,民辦高校辦學與社會需求之間應有更為緊密的聯系,服務的區域更寬闊,服務的內容更豐富,招生就業、專業設置、科研成果應用以及內部管理機制等都將更加開放。當然,由於自主辦學,自負盈虧,節省成本,爭取生源,講究效率,民辦高校更需牢固樹立服務理念,站在教育消費者的立場,從教育消費者需求出發,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教育服務,贏得更多教育消費者的支持。

  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可從幾方面探索路徑:

  確立服務理念,轉變辦學指導思想。教學服務型大學是一種全新的大學發展定位,強調以服務理念為主導,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宗旨,配置學校的辦學資源,布局和設計學校的教學科研、隊伍建設、管理流程和校園文化,努力提高育人質量。必須在全校教職工中,牢固確立“服務”理念,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組織學習討論,凝聚共識,使服務理念深入人心,以進一步增強服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明確對象需求,掌握服務主動權。辦教學服務型大學,以服務為導向,首先就要明確服務的對像,了解和掌握服務對象的需求,使服務工作更加有針對性。任何一所大學所能提供的服務及其影響總是有限的,包括區域、能力和水平。教學服務型大學應了解區域需求,依據所提供服務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基礎、政治經濟特點及其社會對當地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來定位自己的發展。

  抓住服務“主業”,構建“服務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服務型大學,顧名思義,主要的服務內容是人才培養。可見,人才培養是這些高校服務的“主業”。必須在服務理念指導下,突顯人才培養的需求導向,大膽推進教學改革,遵循以人為本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起服務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完善學校職能,拓展學校的服務空間。作為教學服務型大學,主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同時必須加強科研水平提升,拓展服務空間,增強服務能力,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打好基礎。缺乏科學研究的大學是缺乏真正內涵的大學。從辦學實踐來看,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科研工作應該加強而不應該削弱。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根據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要求,必須構建一支觀念新、會教學、能研究、肯實踐的教師隊伍。既要重“學”,又要重“術”。“學”指“求真”,指基礎理論研究學術型人才﹔“術”指“求用”,指應用研究、實用型人才,願意深入基層,具有宣傳、鼓勵、說服的能力。

  優化組織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教學服務型大學定位的實施必須要有與此相應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相適應。要改變考核方式,從制度上營造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的氛圍,同時注意總結、提升和積澱,最終形成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文化,構建起整個學校完整的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特色體系。

  (浙江樹人大學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 執筆人:徐緒卿)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