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珊·紐曼,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於2001-2003年任美國教育部主管中小學教育的部長助理。她力推美國聯邦教育經費流入幼兒教育,其中主要針對處境不利兒童的“閱讀先行”項目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具有改革意義的閱讀教育計劃。

對於處境不利的貧困兒童而言,他們成年后往往更容易面臨缺乏技能、無知、失業、不能適應社會等風險。如果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學前教育,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到對貧困兒童的早期干預上,教育好每一名兒童的承諾以及消除貧困的代際循環這一目前仍顯得頗為棘手的問題,便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學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兒童貧困、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研究表明,學前教育的投入回報率最高,每投入1美元到學前教育,便會有17.07美元的回報。
□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將公共經費覆蓋所有的教育領域。美國已有的經驗說明,有限的教育投入需要針對最貧困的兒童。
■本報記者 張貴勇
在傳統的觀念中,幼兒園擔當著保姆的角色,不過是帶孩子唱唱跳跳、寫寫畫畫、做做游戲,僅此而已。學前教育沒有明確的教學任務,地位和重要程度也遠比不上小學教育。
但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負責實施小布什政府資金總額最大的教育法案——《不讓一個兒童掉隊》的蘇珊·紐曼,對學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卻截然不同。她在剛剛出版的《學前教育改革與國家反貧困戰略——美國的經驗》一書中指出,學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兒童貧困、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對國家長遠的減貧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人的一生發展中,兒童時期的回報率最高,政府應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學前教育,而不是花在免費高中教育上。
傳統意義上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是否存在誤區?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該重新定位?政府應該將有限的資金投向處境不利的兒童還是面向所有兒童?本報記者近日獨家專訪蘇珊·紐曼,就上述問題展開了交流。
從國家戰略高度重新審視學前教育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盡管政府對公立學校實施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但無論學校能對學生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都會被兒童貧困率過高這一殘酷現實所消解。近30年來,排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學校的生均教育經費上升了240%,但學生的成績依然和以前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雖然投入大量的資金到學校教育,一些項目投入的總資金甚至達到70億美元,但各種項目資金所得到的回報卻大相徑庭。
例如,與小學低年級高度專門化的閱讀補救項目相比,“開端計劃”主要是針對3-4歲貧困兒童的早期干預項目,每名兒童的平均花費約6666美元,而閱讀補救項目中平均每名兒童花費為15000美元,每年的總體支出要比“開端計劃”超出21億美元。相比之下,“開端計劃”不僅僅在經濟上更高效,在促進貧困兒童未來的能力發展上也效果明顯。
對此,蘇珊明確表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政府決策者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在那些沒有效率和高回報的項目上繼續投入,而是將公共經費投入到更為迫切的學前教育領域。學前教育不是保姆,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在幫助兒童如何發展,尤其是兒童的腦發展方面,有非常充足的教育成分,能極大地幫助貧困兒童從根本上脫離貧困。
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在蘇珊看來,政府決策者並沒有看到學前教育和消除貧困之間的關系。如果政府不能給貧困兒童提供優質的學前教育,就沒有辦法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沒有辦法幫助孩子真正走出貧困。
蘇珊還以任職教育部部長助理期間的親身經歷為例加以說明。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的助手排錯了日程,把她送到了一所兩年前曾參觀過的學校。這所學校曾借助極其有效的閱讀項目,成為幫助貧困兒童走出困境的典型代表。但后來,學校轉而支持另外一個沒有經過驗証的教育項目,教育環境每況愈下,優秀教師開始成群結隊地離開。
“優秀的學校能幫助貧困兒童獲得更好的學業成就並走得更遠,但教育不公平深深根植於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隻靠學校無法根治整個問題。”蘇珊認為,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兒童,需要政府認識到學前教育的戰略地位,全面考量教育投入的效益和回報率。“公共經費應該投入的是具有關鍵意義的學前教育階段。實証研究告訴我們,把錢投到高中階段的回報率並不是那麼高的”。
政府對貧困兒童的干預越早效果越明顯 “在美國最有效的教育項目裡,大多是在嬰兒期就開始干預、幫助父母了解如何促進兒童成長的項目。”蘇珊舉例說,著名的“光明的開端”項目就是主要幫助3歲以前的貧困兒童提高讀寫、認知等能力。結果表明,該項目平均每投入1美元,便會產生近13.74美元的效益。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要盡早對貧困兒童進行干預。越早干預貧困兒童的教育,越有助於貧困兒童做好入學准備,也有利於切斷貧困的代際流動,收到更大的社會效益。
另外,就美國的經驗來看,相關項目干預的時間越長,效果越理想。針對兒童早期發展的干預項目有些是長達5年的,甚至是從母親的孕期就開始。蘇珊指出,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將公共資金覆蓋所有的教育領域。中美兩國政府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資金投入到哪裡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對美國來說,已有的經驗說明,教育投入需要針對最貧困的兒童。
據蘇珊介紹,越是貧困的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能力差距越大,也更需要綜合性的服務。如果政府不能及早為貧困兒童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需要的貧困兒童,如殘障兒童提供一些全面而有效的服務,當他們進入小學時,往往會落后很快、很遠。
“現實情況卻是,很多教育項目干預的時間都不夠早,錯過了最佳干預期。對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兒童來說,學前階段是如此重要。而針對0-3歲貧困兒童進行干預的項目,在美國幾乎是空白的,這個階段恰恰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以至於政府在他們進入小學后予以彌補時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蘇珊說。
公共學前教育經費難以覆蓋所有兒童 據了解,美國政府在21世紀初期有過全面鋪開免費的學前教育的想法,但最后因為無法負擔巨額的經費而作罷。目前隻有部分州在實行免費學前教育,效果並不理想。
蘇珊不認為公共經費應投入到富裕兒童身上,“有錢的父母完全可以自力更生,為自己孩子的教育買單”。她說,因為資金有限,政府應該重新規劃教育支出,撤銷那些無效的項目投入,重點資助那些沒有辦法自我幫助的貧困家庭,幫助那些必須得到政府資助才能發展的兒童。
蘇珊說,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貧困社區的兒童牙齒都很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那些貧困家庭無法為兒童提供醫療保險。有研究顯示,牙齒中的細菌可以影響兒童的聽力和智力。如果這些兒童有大量的蛀牙,很容易患有聽力方面的疾病。在美國,很多兒童缺課的原因就是生病。有機構統計,美國貧困兒童每年缺課的平均時間是48天,這意味著在一年8個月的課程裡,貧困兒童有兩個月無法上學。對此,政府需要為貧困兒童提供補償性的服務,如果不予重視,隻能使這些兒童陷入更嚴重更持久的學習困境。
而將有限的公共資金投入到為貧困兒童提供身體檢查和疾病防治,同時為這些兒童提供語言強化服務,讓老師更加流利地跟兒童進行交流,無疑掃清了貧困兒童能力發展的各種障礙。實際上,針對貧困兒童的學前教育投入,應該是政府經費投入的重點領域,同時也是最有效、受益最長遠的領域。
學前教育離不開醫療、營養方面的支持 對於那些成效明顯的教育項目,蘇珊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即均得到了醫療方面的支持,保育、母親教育和家庭幫扶等做得比較好。而這常常是貧困兒童面臨的最普遍、最難以解決的問題。戴維·奧爾茲曾創建一個項目,專門派送注冊護士上門為女性提供孕期前后的服務,幫助那些年輕的母親做好育兒准備、學會照顧好嬰兒在營養以及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需要。這一項目盡管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家庭的經濟環境,但長期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家庭兒童的能力發展沒有停滯,而且能較快適應小學教育。
事實上,效果顯著的“開端計劃”也是以醫療和營養為基礎的綜合性服務。該項目篩查3-4歲兒童在語言等領域的困難。在蘇珊看來,健康的身體和充足的營養對兒童來說,是必要的入學准備。在學前階段,兒童需要做視力、聽覺等方面的基礎檢查,並接受語言能力測驗,確認兒童是否存在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隻有在此基礎上的教育服務才可能是有效的。“中美的情況可能比較類似。在美國,涉及早期貧困兒童的關鍵部門是衛生部和教育部。而很多針對貧困兒童的醫療和營養項目是衛生部主管的。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壞辦法,一般而言衛生部的經費要比教育部多得多”。
但是,彌補貧困兒童醫療和保育方面的短板,還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經費支持。蘇珊說,美國的兒童保育事業處於危機之中。隻有富人階層的幼兒能接受連續一貫的、高質量和可靠的保育服務。而高質量的保育能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兒童發展語言、詞匯以及概念性知識,與家庭建立合作性和支持性關系。而這些,其實也是貧困兒童最或缺、政府最應該予以關注和解決的。
《學前教育改革與國家反貧困戰略——美國的經驗》,[美]蘇珊·紐曼著,李敏誼、霍力岩主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