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教育

馬長英:潛移默化背后的創新潛力

  2011年10月11日09:50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安排,從理論課到實驗課,從必修到選修。作為普通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創新的基礎方法,發掘他們的形象思維和聯想力,鼓勵他們主動塑造自己優良的個性,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也很重要。

  引導學生把數理知識轉化為思想方法

  同樣上學讀書,學習成績相差無幾,可畢業幾年之后,一個成績斐然,一個默默無聞。很多事例証明,隻有知識是不夠的,需要創新性思維的配合,才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實踐中,使自己有更多的機會發揮潛在的才干。十幾年寒窗,學生們學習了很多數理知識,把數理知識轉化為思想方法,對於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例如,數學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學科,它包括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形式化方法、數學計算方法。在這幾種方法中,一些學生更偏重於數學形式化方法,他們的數理知識大多局限於做題、考試,不得不承認,他們做數學題的本領相當高。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數學思想方法能力不足。正如一位專家指出的:“一方面數學很有用,另一方面學生學了數學以后不會用。”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問題的核心,能夠提高人的邏輯性、綜合性、探索性,能訓練人的思維條理性,提高人的系統思維能力等等。

  告訴學生人文知識可以長出想象的翅膀

  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想象、聯想對創新有重大意義。愛因斯坦、普朗克、列寧、巴甫洛夫都對想象有過高度評價。那麼,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同時提高想象力呢?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告訴學生體會其間的形象和發散思維。小說使用形象和發散思維,通過描繪情節達到表達思想的目的。形象和發散思維與邏輯的必然性不同,邏輯思維有確定的方向,最后落腳點是隻有一個的必然結論。而文學作品的形象和發散思維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向,最后的落腳點有多個,情節可能是這樣,也可能是那樣。常常閱讀並體會其間為多樣情節而使用的發散思維方法,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人解決問題時方法多樣性的能力。

  在欣賞繪畫和攝影作品時,告訴學生體會其間的整體性思維。繪畫和攝影作品是在整體中反映意義的。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一幀照片時,必然是站在整體感受的角度才能夠理解它的韻意。也就是說,我們不是看它的一部分,而是看它的全部。觀察事物的整體性,反射到人的頭腦中可以強化思維的整體性。而整體性思維可以避免由片面性導致的方法的簡單性。

  在閱讀散文詩作時,告訴學生體會其間的聯想思維。聯想同樣可以讓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有更多的思路,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詩歌的主要思維方法是聯想,閱讀散文詩作能夠提高人的聯想力。“兩彈”元勛、物理學家彭桓武院士曾經說,寫一些舊體詩是自己唯一的、最大的業余愛好,他甚至出版了詩集。他說,搞科學不光是邏輯思維,也要形象思維,寫詩填詞海闊天空,對啟發科研思路大有益處。

  鼓勵學生塑造優良的個性

  許多學生認為創新是大師、名人才具有的能力,提起創新即談高斯、錢學深、袁隆平等,認為自己是普通人,不可能有多大的創新能力。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這些大師的活動是創新,我們普通人也能創新。從哲學的角度看人們的創新能力既表現為發現,也表現為發明。發現是探索世界本質規律,需要雄厚的知識功底,需要長時間的探索,甚至需要畢生的追求。發明則是把規律應用於生產和生活過程。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繼續做。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就是發明意義上的創新。有專家統計,在20世紀裡的55項創新性重大創新中,有許多也是發明意義上的創新,如阿司匹林、青霉素、避孕藥、心臟起搏器、不鏽鋼等。

  智力在創新能力中起很大作用。智商是比較恆定的,高智商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的確比普通人多,但是沒有良好的個性品質,也不能取得成功。而僅有中等智商水平,卻有良好的個性品質的配合作用,同樣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有學者從情商的角度談創新,認為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敢於冒風險、好奇心強、有理想和抱負、不輕易聽從他人意見、喜歡復雜而奇怪的事物、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富有幽默感、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專一等個性品質都有助於創新。也許比較恆定的智商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但這些有助於創新能力提高的個性品質是可以通過自我培養而獲得的。正如尼採所說,個性就像一塊柔軟的膠泥,能夠自我塑造的人才能夠成為生活的強者。

  (作者為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