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光大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何志鈞  2012年05月15日10: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越是“國學”、“傳統文化”一日熱過一日,越是需要我們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冷靜的認識。光大傳統文化,不僅需要甄別精華和糟粕,需要融合中與西、古與今、文化與時代,更需要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鮮活的存在。

  文化自覺

  重視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復興、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學熱是近年來國人耳熟能詳的熱點話題。這種“熱”契合的是時代生活的精神需要,從現實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角度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如果說20世紀最初30年的國學熱、復古潮是出於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恐懼、焦慮和抗拒而產生的,背后暗合的是一種民族主義的情緒,以及一種民族文化的危機感。與之不同的是,今天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熱潮則更多地意味著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成為許多中國人的自覺意識。當然,這同時也與西方現代文化日益顯露出自身的弊病有關。隨著現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其功利主義的、實利化的、過度商品化的一面極度膨脹,對自然的征服欲導致了生態的惡化,拜金主義風行、價值觀扭曲、道德淪喪更是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后患。面對這種危機,中國傳統文化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重視人本情懷,尊崇務實踐履、知行合一的積極人生態度,倡導以禮節情、自我修持。這些非常值得正視、非常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因子,顯然有助於抵制現代實利社會對人性的扭曲,矯正工具理性的偏執。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其追求一種道德化、詩意化的人生境界,有著積極的精神氣象,而這在當今世界顯得彌足珍貴。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復禮與道家文化的法天貴真思想如能完美結合並進一步賦予其現代內涵和時代氣息,必將成為當下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的強大文化傳統支撐。

  科學辯証

  批判性繼承傳統文化

  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熱也帶來了很多值得正視的問題,如復古主義的全盤照搬傾向、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復燃等。中國傳統社會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是建基於農業生產方式和農耕文明之上的,傳統文化與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這決定了在傳統文化中存有一些陳腐、保守、褊狹的社會文化觀念和人倫道德信條。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現象,扯不斷的裙帶關系和人情網等都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的一面。因此,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清醒、自覺、辯証、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而現在的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許多人對國學的精華和糟粕並沒有進行系統的區分,而是不加甄別地廣泛傳播。在各種類型名目的所謂國學講座中,在盲目倡導兒童誦讀《弟子規》、《三字經》乃至穿漢服、穿唐裝的潮流中,恰恰普遍存在著對傳統文化資源不加甄別、簡單崇揚的弊病,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熱局限在這一膚淺的層次上,勢必遺國學之精髓,取國學之皮毛,其效果適得其反。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封建思想殘余會借助復興傳統文化而沉渣泛起,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今天的社會生活有著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復興傳統文化還需要克服長期以來流行的非此即彼的非辯証的偏執心態。比如,人為地夸大國學與西學的異質性、敵對性。事實上,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優點,也都有它的劣處。隻有站在文化發展的高度上汲取現代文明多方面的營養,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對西學和國學進行雙重揚棄,我們才能步入新的文化境界。

  與時俱進

  中西、古今、文化與時代的三度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重復,而是傳統文化的更新、重建。具體說來,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有賴於三度融合,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融合,傳統文化自身的古今對照與融合,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語境和時代精神的融合。

  中西文化有很大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以其鮮明的人文傳統、天人合一的追求區別於西方現代文化執著的科學精神、征服自然的強烈欲望和商業意識。但不容忽略的是,中西文化同樣不乏相通的識見和追求。人的生存與發展、生活與幸福問題是國學和西學共同秉有的主題,人性完善、社會進步是國學和西學永恆的追求。因此積極吸納西學的優秀成果,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融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揚長避短、煥發新的生機的重要途徑之一。

  自覺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語境和時代精神的融合,也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促使傳統文化走進新的文化境界的不二法門。今天我們需要不斷地回到傳統文化的原初問題上,同時傳統文化也需要不斷地走進當代文化語境,汲取時代文化的新成果,熔鑄新機,在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修補力和再造力,不斷刷新自身,發展自身。

  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和發展國學還要發揚傳統文化自身演進中體現的海納百川、融會新機的固有機制。傳統文化並非一種先驗的文化模式,並非是亙古如斯的凝固存在,或者某種一成不變的陳跡。相反,它也有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不等於儒學,也不等於漢文化,從遠說它是先秦諸子百家、漢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從近說是儒釋道融會貫通、中學西學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態。儒家思想長期以來無疑是中國傳統人倫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成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儒家以禮節情、仁者愛人、自我修持、尊老愛幼、禮讓親和的文化趨尚,《周易》陰陽互化、萬物相生相克的系統整體論和宇宙觀,《孫子兵法》奇正相生的辨証思維,老庄法天貴真、天人以和、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將之有機整合,在推陳出新中發揚光大,勢必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文化效應。

  系統推進

  文獻學、社會學、文化學的三種形態

  在今天,“國學”、“傳統文化”等詞匯滿天飛,但對於究竟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文化,人們卻往往缺乏細致的分析和理解。因此,我們在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時有必要細究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內涵與外延,充分正視傳統文化和國學自身的復雜性、動態性、延展性、建構性和開放性。

  “傳統文化”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不存在一種一成不變的所謂的“傳統文化”。今天人們所謂的“傳統文化”大致說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文獻學意義上的傳統文化、社會學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學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學術界所謂的國學、傳統文化,經常是指傳統文化的文獻典籍。如在當前的各種專業性的研究院所中,國學、傳統文化的文獻整理匯編工程方興未艾。社會學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則著眼於國學與社會文化心理的內在邏輯關聯,把傳統文化與社會道德秩序重建、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聯系起來考察。人們還經常在文化學意義上使用傳統文化一詞,在此,從語言文字到典章制度,從人事物態到文化習尚,上至廟堂仕宦,下至黎民日用,大到社稷蒼生,小到裡巷人倫,莫不涵括於內,都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三種形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都有復興和發展的必要,所以,復興傳統文化應當在幾個層面上同時推進,不僅需要鑽研整理古籍,使國學典籍的研究和學習日益普及,而且要在社會文化層面實現傳統文化復興,把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與國家軟實力的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國家形象的塑造(像孔子學院的開設、國家形象紀錄片的制作和廣為傳播等)聯為一體,使傳統文化成為當代社會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日常人生層面上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也極為重要。隻有當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入世、知行合一的追求和克己復禮、仁者愛人、尊老愛幼等美德變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准則,落實在當代文化生活和人倫關系中,傳統文化才會成為一種鮮活的存在。換言之,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向后轉,而必須立足當代,面向未來。

(責編:高巍、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