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建設和諧文化的現實意義

曹衛星  2012年03月26日09:00  來源:光明日報

  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它包括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社會風尚、文化產品等多種存在方式。我國和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尊重規律、休養生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重視家庭和睦、融洽相處﹔在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強調協和萬邦,重視睦鄰友好、互利互惠。“和而不同”,是傳統和諧文化的精髓﹔厚德載物、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傳統和諧文化的精華。和諧文化是對中國傳統和諧文化資源中有益思想價值的深入挖掘和高度提煉,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關於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戰略任務。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僅需要經濟實力,而且需要強大的思想文化作支撐。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深厚的文化傳統和高度的文化認同。繼承中華民族和諧文化血脈,發展和諧文化,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而深遠。

  第一,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條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和領域。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文化條件,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証、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隻有把和諧理念貫穿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才能促進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在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和諧文化如水,滋潤萬物而又悄然無聲,對於引導教育人民、紓解社會情緒、協調利益關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當代中國經濟轉型加速,“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社會思想更加多樣、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迫切需要更好地用和諧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我們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核,大力發展具有廣泛感召力的和諧文化,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有效引領社會思潮,構筑精神文化高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條件。

  第二,建設和諧文化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思想根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社會和諧就難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文化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思想根基。科學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在統籌兼顧中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協調好各個方面之間的復雜關系。和諧理念內在包含協調、均衡發展理念,蘊含著科學發展的思想理念。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體現了人們在和諧思想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利益關系的制度和機制,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思想根基。面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要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必須進一步樹立和諧的理念與和諧發展的思維,以和諧文化建設支撐引領人、社會、自然相協調,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統一,不同產業相平衡,不同區域相互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等領域建設的全面推進,切實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第三,建設和諧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把握我國文化建設實際和發展趨勢,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相承接,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期戰略目標。和諧文化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和其他民族文化合理因素,這種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具有引領、感召、凝聚、激勵功能,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保証,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文化強國的根本標志和根本因素。我們要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先進文化旗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第四,建設和諧文化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切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今時代,世界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思想在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鋒,文化已成為一種戰略資源和戰略武器。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和偉大文明傳統的民族,我們不僅要致力於經濟發展、國家富強,而且要致力於社會的文明進步,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當前,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已經交匯在一起,我們有責任不斷創新中國文化,用中國和諧文化的智慧與活力,對內推動人與自然和諧、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構筑永續而有深度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提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對外促進世界的和諧進步,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江蘇省副省長)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