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中國音樂劇為何難見春光

陳剛  2012年02月27日09:47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音樂劇為何難見春光

  

《歌劇魅影》劇照


  1995年筆者在日本“四季”劇團研修音樂劇時,就經常聽到“四季”劇團藝術總監淺利慶太先生講,中國的音樂劇產業在未來十年間將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壯大,中國將成為音樂劇產業的強國,15年將超過日本。然而16年過去了,遺憾的是深諳音樂劇生產管理、運作及其市場發展規律的淺利慶太先生這次的預言卻沒有能夠實現。問題在那裡?

  ●沒有量的積累難以達到質的飛躍

  自中央歌劇院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排演了美國音樂劇《樂器推銷員》,到上世紀90年代中央戲劇學院排演了美國音樂劇《西區故事》和日本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又掀起了一陣音樂劇發展的浪潮至今。盡管我國的音樂劇人和熱愛音樂劇的各個演藝事業的社會團體,引進了不少國外經典音樂劇劇目的來華演出,同時也搬演和原創了一些我們自己的音樂劇作品。但應該看到,從音樂劇發展的總體來講,音樂劇演出的總量是遠遠不夠的,離音樂劇強國的夢想相去甚遠。沒有量的積累,難有質的飛躍,雖然音樂劇產業的發展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說沒有形成一定量的音樂劇劇目的演出是問題的根本,或者說各種問題都體現在了這一音樂劇產業最后環節的現象中。

  劇目的上演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引進國外團體的演出,二是搬演國外的經典劇目,三是原創作品。引進國外團體的演出,隻能讓觀眾從欣賞原汁原味的音樂劇中,感受音樂劇的藝術魅力,同時使得我們的創作人員也能夠有更多地學習和研究音樂劇創作的機會。而要想發展我們自己的音樂劇產業,使我國的音樂劇事業興旺發達,必須要加強我們自己的音樂劇演出生產。從這16年我們自己的音樂劇演出情況來看,無論是搬演還是原創都並不活躍,更談不上繁榮。

  ●缺乏戰略眼光難讓市場形成規模

  音樂劇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市場,究其原因是缺乏專業並具有長遠音樂劇發展目標的演出實體。當前我國音樂劇生產的主要商業運作模式基本是一次性投入:某一個演出投資方,抓了一個劇目並預約了相關的知名主創人員參與創作,臨時聘任一、兩位演藝明星擔任主要角色,同時招聘其他創作演出所需人員來組織演出生產,劇目上演結束后,便沒了下文。這樣的一次性生產機制,就不可能有在發展目標下的后續劇目生產計劃,也就沒有劇目的不斷開發和積累。一個相對穩定,具有長遠規劃的創作、生產實體,是音樂劇產業走向成熟並被社會接受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從音樂劇產業的上游來看,因為缺乏不斷有新劇目上演的音樂劇演出實體,學習音樂劇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基本是畢業就改行,極少能有參加音樂劇演出的機會,更不要說在不斷的演出中積累經驗,提高演技水平。應該說中國的音樂劇演員先天素質是不錯的,后天的教育與培養,經過這十幾年的探索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這一點在“四季”劇團的中國演員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曾經一度“四季”劇團的中國演員就有30多人,他們在演唱和舞蹈的能力方面可以說都能達到世界水平。在經典音樂劇《貓》中,可以完成妓女貓和魔術貓這樣高難度的角色。可以說中國不缺音樂劇表演人才,缺的是能夠展現他們才華,並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他們的表演技能的舞台。毋庸諱言我們在音樂劇作曲、作詞、編劇和編舞等極其重要的具有音樂劇特色的專業方面創作力量薄弱。而缺乏相對穩定,具有長遠規劃的創作、生產實體,缺乏劇目生產和演出的持續性,就意味著缺乏主創人員鍛煉的機會,我們不能夢想有一位像韋伯一樣的作曲家從天而降,與演員一樣,作曲家、編劇和作詞等主創人員也需要依附於音樂劇的演出實體,在不斷的創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而逐漸地成長、成熟起來。

  ●培育市場和觀眾需廣開思路

  從音樂劇產業的演出市場來講,我們也需要有更多專業的音樂劇演出實體,來保障每天都有音樂劇的演出,以此培育市場。應該說我國整體的劇場型藝術市場狀態是貧瘠的。從觀眾進劇場的傳統來講,隻有戲曲流派鼎盛時期的名角和以政治思想宣傳為目的的樣板戲時期,一台戲可以上演一定的時間段,但也無法與美國一台成功的音樂劇,在一個固定的劇場一演就是幾千場相提並論。市場是需要培育的,觀眾也是需要培養的。“四季”劇團的經驗就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因為他們有大量的劇目儲備,就可以在不斷的演出中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四季”會員,發展和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觀眾群,而且還通過對少年兒童免費在全國巡回演出的方式,宣傳自己的品牌。他們認為,這些少年兒童在十幾年以后的將來,就是帶著孩子掏錢買票看他們戲的觀眾。當然,對於音樂劇這種演劇形式尋找多種途徑的普及和推廣方式也是可行的。循著這一思路,我曾於2000年擔任導演拍攝了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投資的我國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歡樂公主》,於2002年又執導了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出品的我國第一部音樂劇電視連續劇《水果姑娘》,這兩部作品在當年也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為觀眾對於音樂劇演劇形式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認為用影視這種更為大眾化的傳播平台推廣音樂劇概念,並打造原創作品,對培育市場,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這種新的演劇形式也是很有意義的。

  ●搬演是過程 原創才是發展目標

  無論是搬演還是原創都可謂是開卷有益。像北京東方鬆雷音樂劇發展有限公司演出了原創劇目《蝶》,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等制作單位聯手打造了中國化的《媽媽咪呀》等,每個演出實體都有自己的經營思路和演出風格。搬演可以帶來音樂劇的經典作品,在演出品質和收回成本上有一定保障。從搬演來講,“四季”劇團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他們每天五、六個戲的演出裡,大部分都是搬演劇目。搬演劇目給“四季”劇團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滿足了日本音樂劇演出市場的需求。只是無論如何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要表現和傳遞的還應是創作者對於生活的認識和追求。像《西區故事》這樣的作品在有著種族歧視矛盾的美國上演,就會比在日本和中國上演更具有社會意義,也會更受到觀眾的關注,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和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因此,就算我們在舞台藝術表現上比他們更好,也無法產生他們在演出時劇場裡那樣的震撼力!因為台上的演員和台下的觀眾就是白人和各類有色人種。可見僅靠搬演隻能成為音樂劇大國,而無法成為音樂劇強國。因此,我們最終的目標還是一定要發展自己的原創音樂劇。

  ●音樂劇演出常態化不能拒絕小而精

  由於我們常見的音樂劇經典作品一般制作規模都比較大,同時在談到其藝術特征時,又不斷地強調音樂劇舞台美術的華麗及其視覺震撼,強調其視聽沖擊的魅力,好像音樂劇就必須是大制作。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小規模的演出同樣可以創造出強烈的視聽沖擊力。比如,韓國的《亂打》,四個扮成廚師的演員就守著舞台上的一個假定性的廚房,用鍋碗瓢盆,刀叉鏟勺打出熱鬧的節奏,舞出了生活的常態美,就這一台“亂打”不但博得了中國觀眾的喝彩,還一直“打”進了音樂劇強國——美國。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音樂劇,就可以放低音樂劇生產制作的門坎,就會有許多雖然規模小,但制作精良,具有很好的藝術品位和很高的觀賞價值的作品涌現出來。

  大型的音樂劇制作,明星主創和演員的加盟可以使觀眾充分地感受到音樂劇的藝術魅力,享受到視聽盛宴當然是件好事,但任何產業的良性循環都要考慮成本因素,在此我想強調的是小型的、有長遠演出計劃、不斷進行藝術生產,尤其是進行原創的音樂劇實踐的創作實體,在音樂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大餐固然是好,家常菜也要有的吃,這是生存和賴以發展的基礎。隻有這樣不斷的積累,才可以改善我們的創作和市場環境,才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端創作人才和明星演員的加盟,才可以讓觀眾天天享受藝術的盛宴。

  (作者為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