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文化問題、部署文化建設,這反映我們黨思想文化的自覺,預示著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表明文化肩負著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對此,外電評論說:“這是中國發展版圖上的文化崛起。”這一說法不無道理。為什麼在新世紀新階段思想文化意識如此強烈?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如此迫切?文化發展的主動性、創造性為什麼如此空前高漲?顯然,這不是僅僅靠學者和文化人的呼喊、努力所能夠形成的,不是靠心血來潮的主觀臆想和興趣愛好所能解釋的,而自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概言之,這種必然性深深地植根於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騰飛為文化發展創造巨大空間
如果把文化作為改造物質世界過程中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那麼文化無疑是物質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受物質世界發展支配、制約和決定的。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很難談到文化的發展繁榮﹔物質生產的發展雖然能夠帶來文化的發展,但未必形成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隻有經濟騰飛、物質生活走向富裕,文化才可能大發展大繁榮。這幾乎是一個帶有歷史規律性的現象。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整個社會處在脫貧致富、解決溫飽問題階段。在貧困的擠壓下,人們忙於解決吃穿住行等生計問題,既無精力也無財力涉足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活,文化的需求受到沉重壓抑,文化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條件改善,我們逐步擺脫了貧困,被禁錮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文化欲求和渴望一步步釋放出來,社會文化生活不斷活躍升溫。但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時代的重大課題,擺在人們面前,成為現實的緊迫任務,則是在今天的環境和條件下才成為可能。
如今,我們已經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多美元,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在東方崛起。崛起的重要表征是經濟騰飛,但意義又遠遠超越了經濟,為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巨大空間,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強勁拉動。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的一句預言,在今天變成了現實:“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漲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何以如此?原因在於經濟發展、經濟騰飛從兩方面有力地推動了文化建設。一方面,社會整體解決了溫飽,整體實現了小康,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使得人們擺脫了貧困的重壓,精神世界得到空前解放,求知識、求科技、求審美、求文藝、求娛樂、求健身、求旅游的各種文化欲望井噴般地涌流,匯集成強大的文化需求浪潮﹔另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厚實和財力物力的豐盈,為人們選擇、參與、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現實可能。數據表明,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都降到了40%以下,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用於基本必需品的生活費用比例越來越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擴展是顯而易見的。據推算,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00美元以上時,社會文化消費應是4萬多億美元,而我國現在僅是1萬多億元,文化發展和消費的潛力還很大。
因此,經濟建設不僅是興國之要,也是興文之要。我國文化發展的勃興,文化高潮的來臨,其深層次的根源和強大動力在於經濟領域,經濟騰飛為文化發展創造巨大空間。這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增強之后的合乎歷史發展邏輯的必然結果。
知識經濟的到來助推文化崛起
除了深層次的經濟根源,我國興起文化建設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有外部的時代背景原因。
從外部看,當今時代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或者信息時代。知識、信息、科技、文化、智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量和作用越來越大,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知識信息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主要發達國家之所以實力雄厚,就是因為它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即知識經濟或信息時代,以知識經濟或信息為特征的第三產業佔了國民經濟的大頭。這些國家擁有發展的優勢,引領發展的潮流,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佔據了知識信息的制高點,具有知識信息的優勢。
我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這不僅因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更因為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生產力的發展正從主要依靠資本、土地、礦山、資源等有形生產資料,向主要依靠知識、科技、信息、智力特別是人才轉變。生產力這種歷史性變革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化和經濟一體化,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方面,網絡信息、動漫影視、出版發行、廣播音像、博覽會展等文化產業如火如荼、形成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經濟支點﹔另一方面,商品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成為決定商品質量、信譽、價值、市場份額的核心要素。跨國公司依靠文化品牌和科技創新,分割佔領市場,控制產業經營,巧取積累財富,就証明了這一點。
在世界財富排行榜上,盡管巨頭公司的排名總在變化,但一個不變的發展趨勢是: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知識產業、文化產業、科技產業、生物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位次不斷前移,取代了不少傳統產業。美國貿易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科技產業,超過了航空工業﹔日本、英國、法國同樣有著發達的文化產業,產值遠遠超過很多傳統工業。正如《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明白無誤地表明,堅持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是堅持發展這一硬道理,就是堅持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除了文化本身是發展的內容、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已成為發展的內在動因,成為生產力再發展、再解放的重要因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中,但是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這使得我們不僅不能避開和疏離知識經濟、信息化的時代潮流,而且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用信息化引領、推動我國的工業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進行的雙重任務。這是我國現代化、工業化不同於以往的一大特征,這樣的客觀情勢決定了我們在現代化、工業化的進程中,需要格外重視知識信息的力量和作用。新時期以來,從唱響“知識就是力量”到確立“科教興國”、“人才興國”、“創新型國家”等國家戰略,再到提出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十分清楚地折射了我們對文化和知識信息高度重視的思想歷程。雖然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始於今天,但重視文化建設、重視知識信息的價值和力量卻是我們一以貫之的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這種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是我國文化崛起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先決性條件。正所謂日積月累、久久為功,“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人的因素凸顯呼喚“以文化人”
經濟騰飛和知識經濟到來,將從內、外兩個角度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繁榮。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不能忽視,就是人的因素的凸顯。
從內部看,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騰飛帶來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無可置疑,但也面臨著一些無法回避的嚴峻問題: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加大,經濟與社會、城鄉、地區、人與自然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沖突和矛盾日益尖銳。這使得科學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變得越來越迫切。從外部講,知識經濟的到來,彰顯了知識、文化、科技、智力的強大威力,沖擊著舊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這無疑加大了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外在壓力。很顯然,過度依靠資本、資源、環境的投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向科技文化、管理創新和人的素質的提高要生產力。經驗表明,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推進,已經從人的外部轉向人的內部,從人的外部世界的資本、資源轉向人的內部世界的知識和智力,從物理機械力量轉向文化信息力量。一句話,人的內在素質的高低,影響、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要發展和解放生產力,必須提高人的素質。
人的素質應當怎樣提高?歸根結底要靠教育和文化,特別是靠“以文化人”的文化力量。“以文化人”,說到底,就是通過文化的洗禮和作用,使人不斷自我豐富、提高。也就是說,人通過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進入職場、從事工作、追求事業、掌握技能、鑽研創新、協調家人和社會人際關系,熟悉和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愉悅身心,完善人格,實現充實、提高自我的目的,進而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和有用人才。文化是人的伴生物,圍繞人而展開,為了人而發展。各種文化樣式、文化業態層出不窮、快速發展,真諦就在於此。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的因素越突出,對文化的需求就越大,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景也就越寬闊。
我國有13多億人口,人口眾多是基本國情。人口多,既可以是優勢,也可以是劣勢,關鍵在於人的素質。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因為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因為資源較多和人力成本較低,因為吸引了外資和先進技術,我們贏得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特別是老舊夕陽產業淘汰,新興朝陽產業上升,勞動力素質問題越來越突出。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環保、海洋、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具有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人才﹔鋼鐵、石油、煤炭、建筑、農業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需要大量的高科技文化人才﹔發展壯大的第三產業,比如金融、物流、証券、律師、會計、評估等更是離不開大量的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從這個角度說,在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進程中,勞動力素質將成為制衡全局、決定全局的關鍵問題,成為決定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快慢成敗的第一重要問題。人們所詬病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問題,也說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以上種種情形,呼喚著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思想道德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和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濃厚文化氛圍,以文化人,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治本之策。
(作者:求是雜志社總編輯)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