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原生態文化亟待保護

劉青友  2012年02月20日16:14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能說民族語言、會寫民族文字的青少年越來越少。不少牧民為了讓孩子好與外界溝通,上名牌學校,找到好工作,干脆放棄民族教育,放棄了本民族所固有的語言、文字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長此下去,將影響民族地區的發展,致使一個民族所固有的原生態文化逐漸地消失。

  原生態文化現象是指“融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傳統的自發形成的表達情感的風俗習慣、民族歌舞、民族體育運動、民族手工藝絕活、婚喪嫁娶儀式以及生產生活場景等等”。在此,筆者謹就原生態文化現象談幾點看法。

  原生態文化是珍貴稀缺的文化遺產

  截止到目前,原生態文化現象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被提出,能否得到社會和專家的認可,還有待進一步考証與調研。但是就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而言,它的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和民族意義是不容低估的。筆者認為,發展、保護、挖掘、整理原生態文化具有以下意義:

  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廣泛的民族性。事實証明,民族性是原生態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原生態文化不能牢牢地根植於民族這片沃土,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將失去靈魂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正是因為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廣泛的民族性,才能使其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我們今天才能夠有幸一飽原生態文化的眼福。這裡以我國的民歌為例,如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點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山歌等等。

  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融合性。一種文化現象能夠較完好地傳承下來,融合性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往今來,少數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之間不僅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整合,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乃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也都存在著上述現象。比如,過去牧民在敬酒獻歌時的伴奏樂器是馬頭琴,而現在敬酒獻歌時的樂器又多了一個電子琴,這不能不說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再如2006年5月蒙古國肯特省汗肯特歌舞團到呼倫貝爾進行文化交流演出,他們的演出樂器中就有我國的民樂揚琴、二胡、笛子等,進一步印証了“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還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牧民們除民族節日著民族盛裝外,其余大部分時間的著裝與漢族一樣,這也是民族融合性的一種表現。

  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無國界性。東西方文化雖然在意識形態上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並不能阻礙原生態文化現象與優秀民族文化的交流,反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隻有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才能促進國與國的友好交往,民族與民族的友好交往。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地區間文化交流次數的增多,為各國間文化的交流敞開了大門,也為原生態文化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民族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如呼倫貝爾市民族歌舞團受文化部的指派,赴國外演出,場場爆滿,深受國際友人的好評,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還如生活在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室韋俄羅斯民族鄉的俄羅斯族同胞們,雖然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但是他們的文化生活卻一直沿襲著俄羅斯風情,成為呼倫貝爾乃至全國文化戰線上的一枝奇葩。

  原生態文化具有現實的稀缺性。目前,在發展原生態文化中,令人感到最棘手的問題當數保護了。據了解,掌握民族語言的人數、傳統手工藝民間藝人數、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人數正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不加以妥善保護,有些傳統文化將面臨失傳或滅絕的危險。為此,加強保護更顯彌足珍貴,隻有把原生態文化保護好了,我們才無愧於時代賦予的重任,才無愧於先人的偉大創造。

  民族民間藝人后繼乏人

  千百年來,原生態文化現象以其固有的民族性、融合性、無國界性、稀缺性,得以一脈傳承,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原生態文化越來越受到文化多樣性的沖擊,特別是受現代文化思想的沖擊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少數民族地區能說民族語言、會寫民族文字的青少年越來越少。不少牧民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讓孩子好與外界溝通,上名牌學校,找到好工作,干脆放棄民族教育,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從小便接受漢化教育,放棄了本民族所固有的語言、文字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長此下去,將影響民族地區的發展,致使一個民族所固有的原生態文化逐漸地消失。

  民族民間藝人后繼乏人。由於受體制的束縛和地方財力的影響,有一定實力和水准的民族民間藝人被大城市或大公司給高薪挖走,而培養工作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旦功成名就又被挖走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人日見匱乏。

  由於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對原生態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和整理工作中存在著明顯投入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受經費所限,使一些很好的文化素材和題材得不到有效的挖掘整理,白白地浪費了文化資源﹔二是由於保護不夠,使一些較有影響的文藝創作節目也逐漸地淡出歷史舞台﹔三是由於工作條件艱苦,使一些很有創作造詣的人員也不得不轉行從事其他工作﹔四是市場開發力度不夠,使一些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文藝精品隻能在小劇院、小劇場演出。

  少數民族地區思想觀念保守,與外界溝通不夠,原生態文化發展后勁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原生態文化現象發展的前景估計不足,還處於鬆散的、無序的發展狀態中,不便原生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大振興。

  加大投入和生態保護

  一是成立組織機構。各級政府要把發展原生態文化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相關措施,使原生態文化現象由自發狀態向政府行政部門逐步規范和正確引導的方向發展,經過努力,把其做大做強,做成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文化品牌和國家文化象征。

  二是加大民族民間藝人的培養選拔力度。民族民間藝人有的是經過專業訓練,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有的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自發形成的絕門絕學,這些藝人都是我們發展原生態文化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須充分地保護好、發揮好、利用好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以廣闊的空間和舞台,讓其盡顯英雄本色。要對這些民族民間藝術給予一定的物質扶持,使其能夠發揮出特長來,為繁榮原生態文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是加大文化基礎性投入比例。文化產業是一個低投入高產出的行業,隻要給予一定的資金就能運轉,就能干活。雖然文化部門不是什麼創造價值的經濟部門,但是文化所產生的間接財富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就目前美國而言,文化產業的出口創匯額已超過了汽車產業。為此,建議在原生態文化起步階段,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使其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一個能夠自我“造血”的產業。

  四是提高民族教育的普及率。加強民族教育意義重大,事關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容忽視。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也不難看出,加強民族教育是發展原生態文化的載體,如果連民族語言、民族文字都不復存在了,發展原生態文化就隻能是紙上談兵、畫梅解渴。

  五是鼓勵藝術創作,為藝術家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我們好多的原生態文化都可以走上舞台,走進熒屏,走進百姓的生活中,成為廣大群眾的精神食糧。這就需要各級文藝創作者挖掘、整理,創作出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性、思想性、民族性的作品來,使其走出深閨,走進尋常百姓家。為此,各級文化部門要制定鼓勵措施,使創作者走出辦公室,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創作出更好的文藝精品。

  六是加強生態保護。發展原生態文化生態環境是前提條件,離開了綠色家園,原生態文化現象將無從談起。為此,我們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保護先進文化的思想,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原生態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証區域生態安全,構筑生態防線,以此更好地打造原生態文化品牌。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政府)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