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概念,應該在充分反思並作自我理解的基礎上使用,否則就會陷入話語陷阱
■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義、發展與和諧
■在信息化時代,我們不缺資訊,缺少的是敘事,誰的故事生動,誰的故事感人,誰就搶得先機
■楊生平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思想,對我們研究和建構中國軟實力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可不可以在約瑟夫·奈的意義上直接使用軟實力?當前中國國際軟實力又應該怎樣建構?對此,應該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考慮。
話語層面:進行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話語轉換
對於自然科學中的概念也許可以直接使用,但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科學中的重要概念,應該建立在充分反思並作自身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用,否則就可能陷入話語陷阱。例如,“歷史終結”、“文明沖突”與“經濟人假設”等許多西方話語都有它自身的語用與語境。作為一名當代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自然是站在西方主流政治學學理立場,並從維護美國國家利益角度出發來思考並建構軟實力的,它當然不適合中國,更不能直接拿來使用,所以必須對它進行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話語轉換。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與中國文化史上,沒有軟實力概念,但有類似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老子《道德經》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孔子也曾說過,“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更作了大量系統深入的說明。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毛澤東也曾經這樣說過:“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
當然,進入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軟實力自然就有了許多新內涵。首先,軟實力的核心概念是價值觀。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都打上特定時代與階級烙印。對此,約瑟夫·奈缺少足夠的反思,他始終把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當成全世界的普遍價值觀。其次,軟實力概念既對國際交往適用,也對國內發展適用。美國跟中國國情不同,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早已形成,但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需要認真總結並提煉核心價值觀,一旦提煉出來就迫切需要對人民進行灌輸。隻有這樣,才能統一思想,形成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再次,軟實力往往會間接或直接轉變為硬實力。由於約瑟夫·奈更多是從國際關系視角探討軟實力,因而他自然不會把軟實力跟硬實力直接挂起鉤來。而中國則不同,我們要把軟實力轉化為國內的經濟力、政治力與文化力。所以,我們更注重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轉化關系。其實,約瑟夫·奈多次提到要通過外交推廣美國的民主、人權思想並推進別國市場開放,但如果別國真的給美國開放了市場,那樣給美國帶來的恐怕不只是軟實力了,而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硬實力。
然而,約瑟夫·奈的思想還是給我們不少啟迪。比如,硬實力也會產生軟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要保持平衡關系,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但並不是所有文化資源都能產生軟實力等。在此,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對它進行辯証吸收。
價值觀層面: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義、發展與和諧
價值觀層面最重要的問題是核心價值觀問題,而核心價值觀問題雖是一個文化問題,更是一個意識形態問題。約瑟夫·奈強調的是有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我們要建立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是自由、平等、博愛與人權,而我們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義、發展與和諧(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有一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科學提煉的過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問題上,應該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價值觀要有一定的廣博性與滲透力。價值觀雖然從根本上講是一個文化問題,但其輻射面卻遠不限於精神領域,它還進一步滲透並表現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社會領域、生態領域以及人們日常生活與行為領域,社會制度、機制乃至自然科學最終也都有一個價值判斷與價值取向問題。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需要有廣博的思維、立體感覺與生活氣息。
其次,價值觀要反映並體現全球規則。當今是和平與發展年代,正確國際關系的建構需要以正確反映全球規則的思想為指導。盡管約瑟夫·奈自以為美國核心價值觀具有普世性並接近全球規則(他理解的“全球規則”是“自由主義、多元主義及自主”)的思想是需要批判考查的,但其基本思路是值得肯定和借鑒的。當今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的時代,一國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沒有體現全球進步因素,那它就很難融入全球化格局並贏得更多發展機會,也很難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更別想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盡管約瑟夫·奈提出的全球規則有一定的問題,但“自由”、“多元”與“自主”思想的確是當今全球的進步因素。
再其次,價值觀要符合國際交往正和博弈原則。當今世界,意識形態沖突漸漸淡化,傳統文化的作用逐步凸顯。隻有在互相尊重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國際文化,最終才能在國際交往中產生正和博弈的效果。當前,即使像中美這樣意識形態不同的兩個大國之間也存在著許多互利互惠的地方。因此,中國國際文化軟實力建構要盡量考慮到對方的利益與需要,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不過,求同存異是有底線的,我們絕不能超越這個底線,更不會跟美國那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漸漸趨同。
操作層面:需要以一定物質力量與制度形式作支撐
國際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光靠價值觀建設是不夠的,還需要以一定物質力量(硬實力)與制度形式作支撐。就此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的意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應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立足現實、尊重民意。尊重民意不僅要考慮到國內民意,也要考慮到國外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隻有在充分尊重民意基礎上建構軟實力,才能真正形成一種吸引力。在這裡,注重傾聽與言說以及近距離交流等方法,是建立文化吸引力的一種重要方法。
其次,加強政治建設和公共外交。約瑟夫·奈和弗朗西斯·福山對美國政治“雙重標准”與公共外交單邊主義政策的反思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長期以來,美國以國際警察身份出現,經常把自己的價值觀當成真理的化身,搞單邊主義,這種單邊主義不僅導致了嚴重的后果,還明顯背離它的核心價值觀。中國自然不會搞單邊主義,也不會搞“雙重標准”,但我們應該以更清晰的思路向世人展示我們和諧發展的政治價值觀和包容性增長的經濟發展觀。在樹立國際形象方面,軟實力建構既要從宏觀方面著想,也要從微觀方面著手。在公共外交方面,要注重日常溝通、戰略溝通和通過獎學金、交流、培訓與媒體渠道等與國外關鍵人物發展持久關系。
再其次,繁榮文化事業,發展大眾文化。文化是軟實力的根本,任何軟實力的建構都要有文化的言說與支撐。隻有文化事業繁榮,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才能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與理論支持。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不缺資訊,缺少的是敘事,誰的故事生動,誰的故事感人,誰就搶得先機。當然,講故事也不能胡編亂造,要有理有據。另外,隨著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文化不斷深入生活,流行文化已漸漸變成人民大眾的生活方式與休閑方式。因此,隻有從多層次、多方位發展出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元素的大眾文化,才能抵擋西方強勁的流行文化影響,樹立中國大眾文化價值,並向世人展現良好的中國大眾生活形象。不過,在注重文化事業與大眾文化各自發展的同時,也有一個處理與協調它們的關系問題。因為,文化事業與大眾文化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它們不會遵循完全相同的發展規律,在一定時候還會出現明顯的矛盾甚至對抗。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