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提升語言軟實力 推動漢語國際傳播

劉曉天  2012年02月13日08:59  來源:光明日報

提升語言軟實力 推動漢語國際傳播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和重要指標,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力發展作為文化軟實力核心要素的語言軟實力,推動漢語國際傳播,對於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言傳播力是語言軟實力的象征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最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集中體現為四個方面的影響力,即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安排上的影響力和外交事務中的影響力。

  語言軟實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語言傳播力是語言軟實力的象征。歷史証明,語言傳播力與語言軟實力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首先,語言傳播力是語言軟實力和國家軟實力的標志。一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是一個國家國際形象、世界地位和經濟實力的體現,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也隨著語言的傳播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其次,語言傳播力推動語言軟實力的提升。語言的軟實力不僅取決於語言本身及其承載的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再次,語言軟實力的提升也會促進語言傳播力的發展。一種語言如果具有強大的軟實力,就會在越來越廣闊的領域裡傳播,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群所接受和使用。例如在近兩個世紀中,美國和英國因為在科技、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居於領先地位,具有豐富的語言軟實力資源,因此,英語成為了具有獨一無二的影響力,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使用最廣泛的第一強勢語言。

  以推動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傳播德國文化和展示德國形象為目的的德國歌德學院發展迅速,目前已遍布92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49個分支機構和10個聯絡處。歌德學院語言推廣的經驗在宏觀上是國家政策支持、工作目標明確、推廣策略動態調整以及資金渠道多元化﹔在微觀上是師資力量優秀、教學技巧嫻熟以及聲像教材品種多樣。歌德學院的語言推廣極大地提高了本國語言軟實力,提升了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也為世界各國推廣語言,提高語言軟實力帶來了啟示。

  提升語言軟實力的創新途徑

  在全球建立孔子學院,提升語言傳播力是增強語言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我國的孔子學院開始於2004年,目前已在105個國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涉及全國260所高校和500多所中小學,選派了25000多名教師和志願者。目前仍有160多所大學等待申請舉辦孔子學院。全球學漢語人數達5000萬人,30多個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語言軟實力內涵發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語言軟實力的提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我國形象、展示我國文化成就的現實選擇。我國語言軟實力的提升,必須以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精神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不斷完善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價值,深入發掘中華文化的精髓,激發我國語言的活力,增強實力,提升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國際競爭力,實施內涵發展的戰略。

  要發揮創造力促進語言傳播的創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語言傳播政策。將國際漢語推廣納入國家戰略體系,建立語言戰略研究機構,研究制定適應國際形勢、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際漢語推廣政策,在國家政策層面為國際漢語推廣提供保障和支持。其次,要建立國際漢語教育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要積極建立高效的選拔機制和培養機制,把優秀的人才引進到孔子學院院長和對外漢語教師隊伍中來,使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和語言,而且全面掌握將中華文化和語言更好地傳播的技能。再次,要積極發展語言產業,積累語言資源,開發配套的語言產品。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國際漢語教育中,研制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創立有影響力的漢語言教學資源品牌,推動教學資源的創新。不僅要集中力量開發教材和課件等教學資源,而且要增加優秀中國影視文學作品以及動漫游戲等的出版數量,同時針對不同層次學習漢語的學生制作可以滿足多種需求的語言產品,如各種優秀文學作品的簡寫本、選讀和多語種對照的版本等,以供教學和自學使用。語言產業和語言產品的發展將會使漢語及其承載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深更廣的傳播和弘揚。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