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科學認識市場機制與文化資源配置的正確關系

程惠哲  2012年02月07日10: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順應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順應各種思潮學說交流交鋒交融的新情況,就文化改革發展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亮點紛呈。其中,“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這一新認識新論斷新表述,是一大亮點。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在談到市場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時,人們常說常聽的一句話就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句從經濟領域照搬過來的話,流行了很長時間,並誘發了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搞產業化的誤解。這句話,突出了文化的商品屬性,淹沒了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審美屬性,也沒有綜合考慮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統籌兼顧。現在,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的表述,為正確認識、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支撐、現實指導。

  市場有其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負面作用。對經濟資源,可以考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對文化資源,就不能簡單說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公益性文化事業來說,市場也無法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意識形態屬性十分鮮明的文化領域,如果一味宣揚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則有可能造成唯“錢”是舉、道德滑坡、價值失范、風氣敗壞、誠信缺失、娛樂至死等嚴重后果。

  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說法機械搬用到文化領域,還容易被某些人片面理解,形成先入為主的誤識:隻有市場機制才能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離開了市場,文化資源的配置就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好像市場就真的是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的萬驗靈丹。這些意識、觀念顯然是荒謬的。

  第一,不符合文化發展、文化資源配置的實際。市場機制對文化資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例如,文化資源多種多樣,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隻有市場手段是不夠的、不行的,還要有政府調控、科學規劃﹔否則就會被破壞性開發,就會因為追逐短期經濟效益而傷害長遠保護。

  在某些人的意識中,市場就是文化的還魂草,隻要進行了市場化,隻要建立了市場機制,文化資源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合理配置,接下來自然而然就是文化的繁榮發展。實際上,即使在經濟領域,市場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不是萬能的。眼中隻有市場、夸大市場的作用,是不對的。市場只是基礎、平台。在同樣的市場機制下,能否激活文化資源、能否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關鍵還在於人的能力、素質、水平,公司治理結構,政府管理水平,社會整體環境等。

  第二,不利於社會效益的強調,不利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揮作用。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地強調市場機制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作用,以至於片面地走向強調隻有市場手段才能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的路子,那麼我們強調的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容易被人當成強制、壓迫的結果,就缺少了合理性。因此,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層面來看,也不能一味強調、過分夸大市場機制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鄧小平早就強調過,“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明確指出市場隻不過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發展的一切。在文化領域也一樣,市場只是文化發展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文化發展的一切﹔市場機制只是配置文化資源的手段之一,而不是配置文化資源的一切。總之,市場不能包辦文化的發展,市場機制不能包辦文化資源的配置,能否利用各種手段、條件推動文化發展,關鍵還在人。

  第三,片面強調市場機制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作用,把文化的發展推給市場,還容易導致政府機構投機取巧、推諉塞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文化,政府機構的職責、公職人員的工作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除日常的行政管理外,政府機構還要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推動文化發展好的一面,限制、削弱市場阻礙文化發展不好的一面。

  毫無疑問,市場有其積極作用,可以比較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比較合理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重組整合,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率。實際上,市場有不少消極作用、負面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是唯私利性。市場的消極作用,根源在於市場機制的本質是一種利益驅動機制。任由市場機制自發地、盲目地起作用,也就是任由利益驅動自發作用,結果隻能是把個人、單位、行業、利益集團的私利置於首位,為一己之私而不顧他人利益。

  二是負外部性。任由市場自發作用,將會產生大量負外部性市場效果。市場對資源的自發配置,在帶來私利最大化的同時,不僅不能達致公利的最大化、自動使公利與私利趨於一致,有時還會以損害公利為代價或手段,使二者相背離、對立。

  三是不完全競爭性。實際上,無論如何宣稱,市場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由競爭,而隻能是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所產生的市場調節,不可能破除對壟斷利潤的追逐,從而不可能完全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

  顯而易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有其內在的天然缺陷,市場調節有其局限性,市場失靈時有發生,市場不可能有效解決一切問題。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把市場自動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市場的創造、逐利作用,又發揮政府的調控、平正作用,以盡可能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抑制市場的消極作用。當前,正是從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教訓中,避免在文化領域重蹈眼中隻有市場、一味依賴市場機制的時候,正是科學認識和處理市場與文化發展、市場機制與文化資源配置的正確關系的大好時機。

  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這一全新的、科學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論斷的提出,較好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文化改革發展中的若干關系重大、影響廣泛的學術糾結、理論困境、現實難題。

  首先,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的論斷,較好解決了以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基本要求,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工作要求之間的現實難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種提法,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一對文化工作、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根本要求,存在直接矛盾,一個是私利最大化至上,一個是社會效益至上。這種對立,造成了理論根基的混亂、指導思想的迷失,使從業人員在兩種思想、兩種原則、兩種要求面前茫無頭緒、不知所措。現在,明確提出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就有效解決了前述問題和矛盾。因為,市場說到底就是一種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對有利有弊、有長有短的市場,正確的做法,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其長處,最大限度地抑制其短處。

  其次,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的論斷,較好解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提法與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之間的困惑。一味片面強調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不可避免會造成以市場馬首是瞻的效果,而把黨的要求、人民的需要放在一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注定要重視並發揮市場的作用。但是,讓市場發揮什麼作用、如何發揮,卻是大有講究的。市場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不同,產生的結果可能也大為不同。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的論斷,標志著黨對文化發展規律、對文化改革發展原則的把握,更加深入、更加理性、更加務實、更加成熟,表明了中央對市場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地位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更加科學的高度。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