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歷史責任

遲海波  2012年02月06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作為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大學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理應主動肩負時代重托,承擔歷史責任,在文化大交融、大激蕩的潮流中,推動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

  大學應當以全球化戰略意識重視文化建設

  如今,以文化為核心要素的“軟實力”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和國與國競爭的重要內容。文化本身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成為發展的終極目的。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和傳承、研究、融合、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作為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大學不僅要在理論上對文化軟實力有深刻的認識和探究,更應在實踐上通過教育和引導,使青年一代乃至全體國民樹立起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識。

  文化開放成為全球性現實。大學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陣地,必然會成為文化開放的前沿。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必須在某些領域參與交流互動,甚至直接推動某種交流互動。大學文化國際化原本就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趨勢,而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趨勢就必然成為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客觀現實。當今中國的大學必須做好文化開放的各種准備,認真制定各種應對措施,並把這些措施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中。

  文化安全是全球性課題。可以說,文化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的重要安全因素。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開始用警覺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問題。鄧小平對文化威脅作出了判斷,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採取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后果可能非常嚴重,會關系到黨和國家命運和前途。”

  大學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智力資源供給方,而大學生則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學應當率先樹立文化安全觀,並把對學生和社會、公民進行文化安全觀教育作為自身的重要責任。

  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好的大學總是深深扎根於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免於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隨波逐流,失去自我認同。”大學在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方面有自身的明顯優勢,應當主動規劃,積極在實踐中推進落實。

  大學應以高度文化自覺強化文化建設

  大學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現實中,實現文化自覺需要以政府為主導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直接效果往往要歷經長久才能顯現。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大學的文化自覺表現在對文化本質、規律和大學的文化職責的一種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建設要有全面、系統、長遠的考慮。具體如擔負起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批判、梳理、傳承、傳播﹔圍繞文化發展方向來思考社會文化的整體構建﹔形成學科間的良性交流互動,構建濃厚的文化氛圍﹔主動投身社會文化研究,積極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擔負起對外來文化的鑒別、選擇、消化、創新。面對文化挑戰和機遇期,大學應當放眼人類文明,立足民族實際,以高度的自覺精神主動擔當起文化建設的時代責任。

  大學必須強化自身的文化建設。大學要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一所大學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大學的靈魂。中國的大學精神文化應該體現繼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形式與內容、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要有政治方向,要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又要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借鑒西方及世界其他文化的先進因素,形成獨具自身魅力的精神影響力。大學要抓好自身的制度文化建設,改變現有大學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如“行政化”、“官本位”、等級約束、學術政治化等。一切制度都應該圍繞著大學形成優良的學術環境、圍繞著為學者和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服務來確立。大學還應該具有與精神文化相符,以風格獨具的建筑空間和充足的教學、科研設備為基礎的環境文化。

  大學要有世界化的眼光。作為文化傳播的窗口、文化交流的橋梁,大學在自身發展和參與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體現世界化,大學本身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這應當體現在開放的膽識、虛心的學習態度、主動的展示自信、真誠的合作中。

  大學當以歷史的責任意識引領文化建設

  大學肩負著文化建設的時代責任。傳統觀點認為,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是大學所承擔的三項功能。但有學者認為,大學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文精英,並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更為獨特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並將這種文化引領功能看作“大學的第四功能”。

  六中全會規劃了我國長遠的文化發展戰略,這賦予了中國大學歷史機遇和時代責任。中國大學應當敢於在復雜的世界文化環境中迎接挑戰,高舉旗幟,肩負起歷史使命,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的大學要做民族文化建設的脊梁,做時代文化建設的領跑者。

  中國的大學要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的重要性,把對意識形態領域,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確定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這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這種研究必須回答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然后去引導人們信仰什麼、支持什麼,去自覺抵制危害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意識。

  中國正在努力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高度的和諧。中國的和諧社會需要文化精神和文化靈魂的支撐。因此,大學要把愛國民主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開放創新的時代精神發揚光大,要以自覺的意識去激勵人、培養人、成就人,去影響社會、帶動社會,去傳播文明。

  投身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六中全會確立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思想,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和民族的生存,以文化傳承為脈絡﹔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以文化繁榮為支撐﹔國家和民族的力量,以文化實力為基礎﹔國家和民族的崛起,以文化影響為標志。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標志,應當成為一個國家文化和價值觀被世界認可的標志,更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已經形成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標志。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大學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整合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加強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投身文化產品的創意,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藝術的對外交流,真正實現大學“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第四功能。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