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在自律中強化網絡文化道德建設

李文明  呂福玉  2012年01月05日17:10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當前,一些網站為提高點擊率,故意傳播不良信息﹔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進行欺詐、行騙、賭博等﹔有些人利用網絡的虛擬性,造謠中傷,誹謗他人﹔還有一些人的言論與主流價值觀相悖,在網絡上炒作所謂的“富二代”、“炫富族”等,扭曲了人生觀、價值觀,助長了很多年輕人的拜金主義。這些行為,嚴重沖擊和侵蝕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如若不予以清除,主流文化就會失去陣地。

  除管理方外,網站與網民,是網絡文化的重要主體。所謂自律,主要就是網站與網民的自我約束。

  網絡文化的道德建設

  1.網絡文化規范的道德尺度

  電子化、數字化的網絡,營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隱蔽空間,也給人們提供了逾越社會規范、社會現實的機會空間。網絡社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網癮、網戀、叫罵、攻訐等現象嚴重挑戰著人類傳統倫理道德。因此,必須以道德尺度規范網絡文化,

  1)維護“共享”模式

  網絡資源的“提供-使用”模式,是網絡文化的基本形式。每一個網民,既是網絡文化和網絡服務的生產者和提供者,也是網絡文化的使用者和享受者。網絡文化道德尺度的建立,應該以維護這一基本模式為基點。

  2)倡導“共享”精神

  從主體角度進行引導,倡導網民發展和弘揚“共享”精神。“共享”的主體是網民,充分發揮網民的“共享”精神,既是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關鍵和前提,也是網絡文化道德建設的目標和歸宿。網絡文化規范的道德尺度,應該以有利於“共享”為導向,引導、提倡共享精神在網絡社會的弘揚。

  3)提供有價值的“共享”內容

  從客體角度進行規范,以提供真實而有價值的“共享”內容。“共享”的客體是各種可供共享的資源。要達到良好的、純淨的、各取所需的共享狀態,網絡文化必須剔除消極的或者說是被污染了的垃圾信息,提供真實的、有價值的資源,並將其內化為每個人心中自覺遵守的網絡行為規范,從而實現“共享”成果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化。

  2.網絡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網絡道德是人們在網絡交往過程中,處理各個方面關系時所應持有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准則,以及應表現出來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體規范和要求。構建完善的網絡道德體系,必須確立網絡道德建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反映現實社會道德規范要求

  網絡道德並不是脫離現實社會的一種新的道德形式,它實際上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延伸,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折射。網絡道德的基本價值,與現實生活會有高度的一致性。人類社會的共有價值,如正義、公平、善良、和諧等,一定是網絡世界的基本准則。人們在借助網絡進行社會交往時,也隻有遵守現實社會的相應准則和要求,恪守人類社會的價值理念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才可能形成和諧的網絡社會,並使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協調發展。

  2)遵循網絡自身特點

  人們在網絡上的交往方式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一樣。所以,在構建網絡道德規范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現實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網絡自身的特點,例如交往的匿名和非匿名問題,我們隻能要求注冊時的實名,而不能強求每一個人在網上必須實名。這就是所謂“后台實名,前台匿名”。當然,可以提倡和鼓勵網民自願選擇全實名制。例如,從前的“人人網”及其前身--“校內網”,正是因為實施實名制而贏得網民良好口碑的。

  3)確立網絡道德范疇

  要逐步確立網絡道德的范疇。網絡道德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概括地講,依然是要圍繞“人”處理幾個最基本的關系。

  首先,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與他人的關系問題。網絡上的誠信,並不表現在非匿名上,而更多的是表現在處事的態度以及是否對他人的利益具有侵害的傾向和情節上。

  其次,與社會的關系。網絡所形成的,是一個虛擬社會。很多人認為,生活在純粹的虛擬社會中,是無所謂什麼責任和道德的,可以為所欲為。然而,純粹的虛擬社會是不存在的,每一個網絡的終端,都與現實社會相連﹔任何一個人網上行為的結果,必定會對現實社會發生不同程度影響。如何解決好人與虛擬社會以及現實社會的關系問題,自然成為網絡道德的重要范疇。

  再次,與自我的關系。人在網絡中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非我的狀態,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和這樣做的結果,只是憑借一時的好奇、興趣,或是發泄在現實生活中的郁悶、不快和不滿。在網絡交往中,“自我”的扭曲時有發生。因此,網絡道德必須規范在網絡交往過程中網民與自我的關系。

  第四,與自然的關系。在網絡上,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的目的和方式上。正當、合理地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應成為網絡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

  重視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

  網站,是網絡文化傳播的平台和載體。中央及各省市的主流新聞網站、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門戶網站,都是網絡文化的直接建設者、參與者,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使命,理應發揮建設健康網絡文化“主力軍”的重要作用。網站應當加強自律,把好上傳關口,當好有害信息“守門員”。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把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公眾監督結合起來,是各國管理互聯網的通行做法。

  目前,國際互聯網舉報熱線聯合會已有22個成員。這些成員,都是各國負責上報工作的行業組織。各國普遍實行有害信息“通知刪除”和“刪除免責”機制,要求網站必須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1996年9月,英國網絡服務提供商,自發成立半官方組織--網絡觀察基金會,在貿易和工業部、內政部及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開展日常工作。為鼓勵從業者自律,該基金會與由50家網絡服務提供商組成的聯盟組織、英國城市警察署和內政部等組織和部門,共同簽署《“安全網絡:分級、檢舉、責任”協議》。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其成效顯著。2006年公布的報告顯示,英國網上源自本土的非法內容,已從1996年的18%下降到0.2%,在被舉報的網上非法信息源中,來自英國本土的隻佔1.6%。

  強化網民自律意識

  對於互聯網的發展而言,僅靠強硬的網絡監管,未必能起到應有的理想效果。從中國的網絡現實可以看出,網絡自律的程度,遠遠低於他律。

  培養網民的自律意識,靠自律和責任感的軟力量,才能有效維護網絡的安全和健康。互聯網自由度的大小,倚賴於網民的自律程度。有自愛才有自尊,有自省才有自制,有自律才有自由。現實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虛擬的互聯網同樣如此。

  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培育心智成熟的網絡使用者。網絡使用者,應具備起碼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網絡責任意識和網絡自律自治意識。這是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的底線要求和前提條件。

  林林總總的網絡文化消極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局部的真實狀況和人性的本來面目,但這不應是我們修改互聯網技術特性和轉變網絡文化精神氣質的理由﹔相反,這應是我們培育心智成熟的網絡使用者的契機。這是因為,人,始終是網絡的決定因素。互聯網和網絡文化考驗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真實程度,也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提供了文明進步的可行方向。以人類現代文明共有的標准,培育心智成熟的網絡使用者,我們才能更好地分享網絡文化帶來的數字福利和喜悅,才能造就一種人人受益的網絡文化。

  1.網民自律的關鍵方法

  網民自律的關鍵方法,是遵循“我為網絡、網絡為我”、“從我做起”等意識的培養,通過反省,檢查克服自己的陋習,在實踐中不斷身體力行,這樣,才能達到道德自律境界。

  我們已經完全生活在一個媒介化社會。隨著網絡媒介的崛起,社會文化面臨著一種新的文化轉型時期,即整個社會呈現出全新的參與式文化現象。在這種參與式文化的浪潮中,網絡媒介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媒介素養方式 :以培養受眾具備“媒介批判意識”為核心的傳統媒介素養,正在過渡為以“媒介參與”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媒介素養。這是當前我國媒介素養的一個重要轉折。在這種新型媒介素養形成過程中,我們尤其應該重視網絡媒介所形成的生活政治和社會建構動力,這無疑將成為網絡媒介素養的重要內容。

  2.上網應遵循基本的四大原則

  我們認為,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政府公務員,還是一個普通學生,或是一個打工仔,隻要是網民,上網時就應當遵循基本的四大原則。這些要求不是很高,卻是基本的底線,大家都可以做到。

  1)無害原則

  要求網絡行為都要盡可能避免對他人、對網絡環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一個最低的道德標准,也是網絡文化的一個倫理底線。比如說網絡色情,你肯定知道是不好的﹔還有電腦病毒,肯定知道這是不對的,是傷害他人、破壞別人的電腦,危害網絡﹔還有網絡犯罪等。

  例如黑客行為和駭客等行為,實際上都是一些年輕人為了炫耀網絡技術玩的一些惡作劇,有一些並沒有直接的破壞能力,就是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而已,但是客觀上對網絡、對社會造成了危害。當然如果是有意的,特別是出於牟利動機,則有可能涉嫌網絡犯罪。曾在國內造成很大損失的“熊貓燒香”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証。

  違反網絡無害的原則,明明知道不對還去做,自己的良心應該受到譴責。

  2)公正原則

  網絡信息權利的分配,應該體現社會平等。

  要讓每一個公民,都有權使用網絡。例如,把網費降低一點,網民的普及面就會更大。個人的網絡行為,應該關注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感受,關乎網站的利益。還要關注不同文化生存的公正問題,關注世界各國網絡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關注網絡資源分配的公正問題,關注文化多樣性的問題。

  要防范網絡殖民文化。網絡殖民文化是很嚴重的。網絡上的信息,過去英語佔95%,后來佔92、90%,現在是85%以上。漢民族人口很多,有十幾億,還有海外中華民族的子孫。因此,要增大網絡的漢語信息量,降低英語所佔的比例。

  3)尊重原則

  網絡不是無人之境,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網絡主體之間,應該彼此尊重,不能把對方看成是純粹的數字化符號。

  無論網絡如何技術化、虛擬化,你要知道它的主體始終是人,不是機器,也不是虛擬的人。網絡空間是人性化的空間,不能隨意被操縱。一定要尊重他人、尊重網絡,共同保護和珍惜網絡環境。

  4)善待網絡

  我們在接受網絡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同時,應該樹立網絡生態觀念,倡導全社會都善待網絡。這是建設健康的網絡文化所必須的。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四川理工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