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之本,是國家總體戰略中一個最重要的策略。中國高校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歷經30年的風雨,屢次改革,歷經磨礪,已經形成中國獨到的辦學理念和思路。在國家中長期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針裡,對高校高級人才培養定向有一個明確的的標度:著力培養一支“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高校育人方針正在由過去的單一技術專業性,向全面綜合的素質型復合人才轉向。注重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意識培養,以文理交融、專業互鑒、中西並用、學研結合的開放性辦學思路,採取科技知識與綜合人文素質並舉的策略,培養出具有實際工作技術能力,同時也不乏高端科學理論研究的新型復合型人才,為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力資源做准備。
1、10年磨一劍
教改10年規劃第七章第二十一節中要求,“提高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並舉的辦學思想,提倡不偏科,不單一,寬口徑,重素質的教育思想。在10年高校育人策略中,國家將高校“素質”教育,提高到一個戰略性的高度去認識。高校講究公共科學素質的基礎教育,強調人文素質的重點培養,這是我國教育的重大舉措,是強國戰略一個英明的決策。10年教改,遠在千秋,益在當下。素質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口文化教育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堅強基石。市場經濟對接下的教育模式,要強調人口思想品行的鑄造,提高國民基本素質,使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長足發展。
2、素質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一種協調精神
在高校就素質思想含義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對於什麼叫“素質”,教育工作者把它看成是技術知識的傳授﹔管理機構則理解為對人思想品質的培養﹔社會學家視之為是人與社會相溶並存的一種能力教育。凡此種種,對素質二字的思想實質的認知,都有失偏頗。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1918--1970)認為:“素質是知識在人大腦的儲存物,是人不借助外在的知識留存在大腦固有的文化信息”。換言之,素質即人經過學習后留在人腦內的結晶體,是人所固有的一種特質和文化修養。“素質”(quality),按照英語的詞性解釋為:品德、品性、性質、特性,它源於生理學上的一個名詞,被移植到教育的領域后,其含義有所變化。“素”有元素之意,就是人綜合的一種能力和先天具有的本領。“質”為后天所得的才能或集聚的能量,是人賴於生存的基數和素養。“素”與“質”的相結合,反映為人綜合的生存能力,與環境、與自然、與人際相處的一種協調精神。
3、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
高校強調素質教育,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應試教育中重技術、重專業訓練的一種挑戰,對業已久成的教育與實際脫節陋習的背離。素質從學術上詮釋為,除學生自身專業能力外所外延的其他才干,那就是不依附傳統觀念,不生搬硬套教材內容,合上書本能夠道出的那些知識,是學生在社會上實際運作的工作能力﹔也是他們處驚不變的生活態度,是我們的學生提得起放得下身價的一種勇氣,是他們在工作中不分貴賤的精神,高能進行科學研究,低能與企業工人為伍的生存本領﹔要不然就是人磨礪精深的閱歷和廣博大度的胸襟,面對生活不測的沉著淡定,臨危亂世風雲間的異常警醒……也許,我們對素質二字的解釋還不夠正確。古人在《 管子·勢》中對人的素質是這樣說的:“正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與地同極。”不難看出,素質是知識凝固后的結晶體,是學問質的升華。高校改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模式,要求拓寬大學生的知識層面,更新知識的結構,豐富知識的閱歷,注重對人的全面培養和“雙腦”智能開發的一種新型教育思想。以堅實的專業技術為基石,廣博的文化底蘊為動力,豐富的想象聯想為羽翼,在不同的領域和學科中,進行大膽的交叉與並置,做到卓爾不群,非凡出眾,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為社會建設和祖國需要輸送人才。
4、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田慧生在一次談素質問題是說:素質教育是國家在新形勢下所定的教育方針,“第一,素質教育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國家意志和法律的規定。第二,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切實解決好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大理論實際問題,根本宗旨是提高國民素質,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1世紀面伊始,國際事端風雲乍起,國家矛盾日趨凸顯,不同社會體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跌宕起伏,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終日不絕,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教育出來的對象,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保持良好的心裡素質和具備廣博的人文素質,樹立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努力去實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舍小我而顧大局,忘私利而為集體。目光遠眺,高屋建瓴,在社會的實際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對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理解
在我國教育大政方針的第七章第二十一節裡,論及的“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涵蓋兩個文化的層面,一是對受教育者在科學知識上的栽培,要求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按照其國家的總體教育方針,培養出具有科學知識的高校人才,掌握科學的先進技術和專業技能,樹立堅忍不拔的品質,崇尚知識,尊重科學,隨時准備為祖國建設和人類進步奉獻生命。二是在人文素質上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號召全體教育研究者和一線的工作者,針對我們落后的教育現狀進行改造,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和陳舊陋習加於棄之,以學術交叉和學科跨越的立體教育模式為基石,採取寬口徑、多渠道、擴縱深的教育方式,在文化教育,思想品行,德行修養,藝術審美,體格健美等諸多方面,對我們的下一代進行全面包裝,使之成為合格的“產品”而匯入社會。
(作者為成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