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陳彥戲劇創作探研

劉瓊  2011年12月23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陝西劇作家陳彥近年來創作成果顯著。被譽為“西京三部曲”的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西京故事》是陳彥創作、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出的三部現實主義題材戲劇作品,它們代表了新時期以來陝西戲曲現代戲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戲曲現代戲發展的新水平。

  一是善於處理戲曲與時代的關系。戲曲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的審美方式,這種審美方式在六百年的衍變中,形成藝術地把握現實、關注大眾的獨特范式。“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原則。戲曲是一門古老的民族藝術,民族性毋庸置疑,而要體現時代性,則需付出努力。所謂時代性不是貼幾張“時尚”標簽,而是要尊重民眾與時俱進的審美要求,在現實生活的描寫中體現出民族的價值觀念。陳彥的現代戲通過對現實的提煉,開掘當代中國人情感和心靈中富有色彩的亮點,實現了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在陳彥的作品中,我們仿佛可以觸摸到當代社會的脈搏,生活的真相,人情世態,從中感受生命堅韌有力的本質。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某種程度的道德滑坡,《遲開的玫瑰》用藝術的方式把握現實、辨析迷亂﹔中國知識分子在新的時代形勢下如何堅守文化立場、完成精神變遷,陳彥通過對交通大學西遷西安歷史的回顧,表達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面對城鄉一體化、城市化進程,陳彥捕捉到兒女考上大學的鄉村小學教師羅天福及家人進城后的精神生活,揭示了當代中國基層民眾的精神真相。從《遲開的玫瑰》到《大樹西遷》到《西京故事》,劇作家把筆墨集中在小人物身上,聚焦真實、具體和深刻的生活。尤其是《西京故事》,劇作家觸及社會的矛盾、問題,厚度和深度令每一個走出劇場的觀眾都會感到不輕鬆,並持續地思考。這就是藝術對心靈的震撼。

  二是准確處理戲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戲曲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既要繼承、保護,又要創新發展。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隻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便不能有所變化,隻能原樣保存。而實際上,中國傳統戲曲是一種活態藝術,是在師徒口耳相傳、舞台二度創作、受眾互動反映中得到有效傳承的。傳統戲曲今天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應該努力在繼承的基礎上使其合乎規律地向前發展。作為新一代富有文化自覺的作家,陳彥從開始從事文學到創作戲曲現代戲,以深厚的人文情懷關注紛繁巨變的當代社會,把普通百姓包括命運多舛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生命意識納入藝術視野,既寫出人物個性形成的歷史背景,又剖析人物靈魂中歷史與文化的投影,為傳統戲曲的精神現代化作出有建樹的嘗試。

  富有“文化氣息”是陳彥作品的另一特色。多年來,陳彥自覺研讀大量中華文化原典,他的作品富有見識地表達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禮贊。《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三部劇作,從“利他”到“修齊治平”的大公之道﹔從以“仁”為本的善慈之心、以“義”為本的羞惡之心到以“智”為本的是非之心、以“禮”為本的辭讓之心,剛健、寬厚、博觀的文化趣味和文化品格,在戲曲舞台漫溢開來。這令陳彥作品卓爾不群,也是最值得其他編劇學習的地方。

  三是巧妙處理現代題材的戲曲文本與戲曲劇種及舞台的關系。我們需要向強勢的文化學習和借鑒,但是不能在這個過程中丟失了自覺和自信,迷失了自我。目前仍有上百個劇種活躍在全國各地,就是因為每個劇種都擁有相應的代表劇目,這些劇目有著獨到的價值。如何能夠在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發揮好區域文化和劇種的優勢,最大程度地拓寬展示地域文化的空間,使文化多元和文化個性得到張揚?陳彥“西京三部曲”既有對西部風光的描繪,更注重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深層寓意世界的探尋﹔既有秦人的語言和曲調,又有秦人的性格和西部的精神,展示出秦文化和大秦腔獨到的魅力,使劇種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弘揚了西北高原悠久歷史和古朴民風,彰顯出地方劇種的獨特價值。

  一部優秀的劇本,必須既是戲劇的,又是文學的﹔不僅可觀賞,還要有可讀性。人物精神和命運是否打動人、矛盾沖突是否合理、唱詞是否有美感等,對傳統戲劇的本體建設的自覺是陳彥作品對當代戲曲創作的貢獻,尤其是唱詞的經營,特別值得學習。

  在戲曲劇本中,唱詞是很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段,用來抒發感情、交待情節、揭示矛盾,讓觀眾看清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唱可以放慢節奏,把人物瞬間的思想行為放大﹔又可以加快節奏,把人物的思想時空和行為時空壓縮,梳理給觀眾。這是戲曲獨特的審美功能。這就給劇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避免過分雕琢,堆砌華麗詞藻和引用艱深典故令觀眾費解,又要避免唱詞的粗俗、簡單、空洞和乏味。而陳彥的唱詞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准。欣賞陳彥作品的唱詞,觀眾能感受到直透人心的力量。如《大樹西遷》第二場,“文革”中蘇毅被揪斗,為不連累妻兒,勸孟冰茜去鄉下避避風頭,孟冰茜的一段唱表達了與丈夫共患難的決心:“叫聲愛人,我生命的依戀,叫聲導師,我起錨的風帆。難忘大洋彼岸結成伴,難忘上海灘上肩並肩,難忘長安十載遮陽傘,難忘我任性嬌縱你厚寬。打倒了你是我的百寶店,踏碎了你是我的珍珠衫。批斗會我攙你人前站,再跪下妻陪你把膝彎。危難中夫妻不分散,我是你永遠的行星生命的港灣。”這樣的文字力拔千鈞、激情四溢,令人熱血沸騰、震顫不已。陳彥還善於將平凡的生活加以提煉,升華成具有思辨色彩的深刻哲理,朴實生動地表現出來,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聯想,既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是奇思妙想,搖曳多姿。如《西京故事》中羅天福規勸兒子的唱詞:“眼花繚亂就會心性浮躁,好高騖遠最易根底脫錨。心態失衡看事自然顛倒,急於求成精神愈發浮漂……”娓娓道來,語重心長。《遲開的玫瑰》中喬雪梅教育因失戀而瀕於崩潰的弟弟:“縱然心靈受傷害,做人的脊梁不能歪。你是男子漢,有淚莫沾腮。你是男子漢,失意莫縈懷。你是男子漢,心胸要放開。你是男子漢,跌倒莫徘徊。”這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唱腔,場場演出都贏得掌聲和喝彩,足見唱詞的文學感染力。

  戲劇是綜合藝術,它要受到二度創作以及觀眾審美要求的制約,是很難創作的一種文學樣式。戲劇文學創作歷來是“大藝”而非“小技”。在這個“大藝”的隊伍裡,產生了一代文學巨匠——“郭老曹”,也正是在“郭老曹”時代,中國當代戲劇創作達到了一次高峰。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都在懷念這次高峰。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懷念的是戲劇文學創作的高峰。在傳統文化教育准備嚴重不足的現實環境裡,戲劇創作要再見這樣的高峰,實在太難了。會寫小說的作家多,會寫戲的作家少,會寫戲又有文化情懷和抱負的作家幾乎很難碰見。也許,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陳彥作品對文化重量和藝術含量的自覺追求才讓人耳目一新。是的,陳彥的劇作並非無懈可擊,但這些是技術問題,畢竟比較容易解決。陳彥還需“成長”,也盼望更多的劇作家能夠成熟起來。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