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不僅是辦展覽的地方,它更承載了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的功能。成功的美術博物館經驗表明,它的意義已經超出作為一個專業美術空間的價值,還代表著一個地域的文化標志,反映出這個地域的文化底蘊、公眾文化品位、對外文化交流的水平,也標志著這個地域文化的開放度和開明度。
中國文化藝術生態近年來呈現出巨大的活力,其中美術館的發展尤其令人可喜。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逐漸從單純的藝術展示,向征集、收藏、研究,向社會空間和公眾生活延伸。特別是國家出台關於全國各級各類美術館、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的政策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對美術館的期望值愈發高漲,美術館已經成為社會公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美術館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現代美術館重點考慮的問題。
現代美術館已經脫離了“倉庫美術館”、“箱子美術館”的傳統模式,發展為“無牆美術館”、“立體美術館”,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公共性為核心價值,加載了教育、研究、推廣、交流等功能。
美術館肇始,公共性就是它的第一宗旨。美術館公共性價值實現的前提是堅持公益性。公立美術館要體現政府的文化促進意識和文化進步形象。美術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要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美術館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美術館在實踐公共性的職能中,要強調美術館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功能,承擔起文化建設和藝術傳播的社會責任,成為弘揚和諧文化的陣地、構筑多元公眾服務的體系、展示優秀文化藝術的平台、擴大對外文化合作與交流的窗口。
美術館要開門辦館,必須把公眾的理解與參與放在第一位。公眾多層次需求是美術館公共服務建設的指向。要深入研究分析公眾對美術館需求的共同性和差異性,豐富服務形式,提高服務水平,不斷開發和推出多元的美術館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
美術館多元化功能要強調社會責任。在整個藝術生態結構中,美術館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協調作用,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在實力、觀念、風格上的變化和發展。這些多元化功能的實現,必然是以適應公眾需要為前提,以公眾受益和參與為目的,以符合公眾利益為使命,實現美術館“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
美術館擁有深厚的藏品資源、人才資源和文獻資料積累。傳統的美術館、博物館對這些公共資源實行的是一種非理性的壟斷機制,自身做片面的研究,不願意為全社會提供服務。這樣的館藏研究機制無疑是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浙江美術館極力倡導開放的學術研究機制:研究的開放性、展示的開放性、史料的開放性和教育的開放性,與學校、團體開展美術史教育和培訓,普及美術基礎知識。同時,注重學術成果的普及和推廣,通過展覽、講座、書籍、專題片等多種形式得以呈現。截止目前,浙江美術館開館2年來,舉辦學術展覽20多個,學術講座30多場,出版各類圖書50多種。
美術館展覽承擔著思想的引領、文化的傳播、民智的開發。按照美術館作為“創意文化”的國際慣例,注重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展覽活動的創意策劃,把握美術發展主流,瞄准當代美術高地,組織國內外優秀美術資源,精心策劃、舉辦一系列高質量、高層次的展覽活動。浙江美術館開館以來,成功舉辦了“東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神州國光——黃賓虹藝術展”、“執著的巡游——米羅作品展”、“最前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術作品展覽”、“魯迅的面容——中國新興木刻運動80周年暨魯迅誕辰130周年紀念特展”等重要展覽,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逐漸奠定了浙江美術館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現在越來越多的浙江人已經把來美術館看展覽,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美術館利用資源條件及配合展覽活動,能夠舉行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教育活動,這是美術館與其他文化藝術機構相比較具有的一大優勢。此外,美術館還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及時向社會發布美術館資訊,保持美術館暢通的傳播渠道,建立完善的媒體宣傳體系。同時,積極利用現代高科技,開辟網上美術館、虛擬美術館等,讓美術館藏品、展覽、建筑、史料、文字等更加便捷地傳達給公眾。
美術館不僅要讓更多的觀眾走進來,參與進去,還要想方設法把藝術活動送出去。“流動美術館”,有效整合美術館資源,編制“美術展覽文化菜單”,送美術下鄉、入社區、進校園、到軍隊等活動,讓藝術陽光溫暖更多的人。
藝術普及——美術展覽所包涵的藝術性和學術性,除了通過展覽展示外,還要以講座、導覽等方式加以闡釋和普及。浙江美術館首創專家導覽,配合展覽組織相關專家為觀眾免費講解,讓觀眾深入了解展覽、讀懂展覽、理解展覽。其中,“東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回顧大展”邀請國內外九個美術館館長為觀眾進行專家導覽,成為展覽的一大熱點,被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稱為“美術館界的創舉”。
美術體驗——設立浙江美術館“教育推廣中心”、“兒童美術天地”、“美術體驗中心”,配備專業設施,組織專業人士現場指導,定期開展國畫、書法、版畫、陶藝、動畫等藝術體驗。活動通過報紙公告和微博報名,公眾免費參加,吸引大量觀眾踴躍參加。
展覽互動——在重大展覽期間,策劃、組織互動教育推廣活動,擴大展覽影響力。2011年5月,為配合“心跡·墨痕:文化名人手札展”,策劃、舉辦“每日一札,重享書寫的快樂”教育推廣活動,凡在浙江美術館官方微博上每日發布自己書寫的手札的前50位觀眾,將獲得19位書畫名家的手札作品真跡1件。活動旨在倡導傳統書寫成為生活常態,引起社會聯動,觀眾深刻體會到傳統書寫的快樂和意義。同時推出“向社會公開征集當代名人手札”、“手札背后的故事”、“手札書法現場體驗”等,將時尚元素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觀眾互動,豐富展覽內容,形成了一次傳播、展示文人書法,體現文人情懷的“文化之旅”。
藝術鑒賞——以大美術視野和藝術普及、文化創新為目標,通過舉辦系列主題性的藝術教育和普及推廣項目,努力提升公眾的藝術鑒賞能力。在美術館公共區域布置“美術基礎知識”,向觀眾發放知識問卷等,普及美術知識。
美術館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呈現出互生、互動的生態發展關系,美術館應通過不斷探索拓展,逐步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美術館產業”,為提高現代城市品位、促進現代城市的和諧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美術館與公眾的關系極為密切,美術館所有工作和活動的出發點就是滿足公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真正成為融入公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為浙江美術館館長)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