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

谷素萍  2011年12月12日17:40  來源:光明日報

  針對近些年來文化領域出現的一些低俗之風,一些有識之士如姜昆、畢淑敏、尹維新、張凡凡等積極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姜昆在最近的一次講座中就認為相聲中“某些低級的笑料”“會讓相聲喪失其應有的清新”,他以相聲大家侯寶林先生舉例:“按說那年代什麼臟的、臭的都能說,但難得侯寶林先生卻有著一份文化自覺,懂得摒棄和他審美觀點不吻合的東西,對自己的藝術要求清新高雅,所以最終能成為一代大家。”筆者十分贊同姜昆的觀點。

  在我國古代文藝發展史上,凡是在文藝創作中提倡和踐行清新之風的,都是進步的。在散文領域,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就是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唐宋兩次“古文運動”都提倡“言必近真”、“不尚雕彩”,不但掃清了綺靡晦澀的文風,而且創造了平易暢達、清新自然的文風,出現了唐宋八大家,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在詩歌領域,唐代大詩人李白堅決反對初唐那種雕飾、艷麗、虛偽的詩歌頹風,認為綺靡不足珍,提倡“清真”詩風,和其他優秀詩人一道徹底廓清了浮麗纖弱、堆砌鋪排、無病呻吟的傾向,開創了盛唐詩歌的繁榮局面。可以說,中國當代一些文藝家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對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近年來,在社會上流行一種小清新審美風尚。這種小清新審美風尚反映了當代人在奢靡生活中對文化的清新之風的渴望,表現了當代人在浮躁生活中對清新的文化生活的向往。小清新音樂是清爽的曲風和隨意的創作。小清新文學總是彌漫著淡淡的哀傷,再興高採烈的喜悅也寫的很平和,再憤世嫉俗的事情也寫的很冷靜。這些小清新文學作品摒棄了濃烈的愛與恨,一切都是淡淡的、平和的,溫暖人心、不溫不火的。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裡,一些人在追求富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向往純朴簡單的情調。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抑郁不消沉,不寂寞不孤獨。而上述一些文藝家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則在更高層面上超越了這種偏於柔弱的小清新文藝,是剛柔相濟的文化。因此,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不但有利於人的才能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於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

  而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在文化發展上倡導“清真”、“清正”、“清廉”,就是追求真善美和弘揚真善美。

  首先,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力戒隨波逐流,左右搖擺,甚至追逐狹隘利益,而是求真務實。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雖然強調創新,但這個“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例的修補,而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礎上的創新。隻有求真務實的文化創新,才是“清新”的。

  其次,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弘揚正氣。這種文化的清新之風強調文藝作品要反映真善美戰勝假惡丑的歷史發展過程。即使偶爾反映正不壓邪的現象,也要表現出邪惡勢力必將沒落的歷史發展趨勢。可是,也有一些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卻不是弘揚正氣,而是熱衷於渲染暮氣和邪氣。一些反腐文學作品,腐敗分子花天酒地,窮凶極惡,而反腐英雄則是貧困交加,困難重重。人們感受不到基層民眾反腐的力量,更看不到正義力量終將戰勝邪惡勢力的歷史必然趨勢。在這個提倡和鼓勵大家先富起來的時代氛圍裡,這些膚淺的描寫不但沒有引起人們對腐敗的憎惡,而是激發了一些人的對腐敗的羨慕。這種文化的邪氣和暮氣是與文化的清新之風格格不入的。

  再次,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絕眩惑,求真美。美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作家藝術家臆造出來的。因此,作家藝術家要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求真美,絕眩惑。當下的個別文藝作品不以真美打動人心,而以眩惑誘惑人心。這種眩惑現象突出表現在有些文藝家在文藝創作中為了更大的刺激和快感,加入了雷、虐、黃等各種調劑。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要堅決杜絕這種“眩惑”現象,追求人類社會生活的真美。

  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生產,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就是要讓藝術創作回歸心靈,就是要秉承公正、踐行清廉。那些把低俗當趣味、拿缺點做笑料、視情感為展示的創作,隻會讓藝術遠離審美、遠離心靈。一個社會隻要是健康向上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清廉公正的,人民就是和諧幸福的。倡導文化的清新之風既是和諧社會的反映,也會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女子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