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元素。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植根於本土文化,融合和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創造優秀的創意產品和文化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相融合是時代的要求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使我國由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產業大國,就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把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轉化為現實的文化影響力。事實証明,隻有保持自身鮮明特色、具有核心優勢的文化,才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所以,把握好自己的文化特色,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發展文化生產力、強化文化競爭力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迫切需要。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重要源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寶貴資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關鍵是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中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充滿活力、良性運行的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機制,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從而大大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商品屬性和經濟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應注意防止文化過度商業化。比如,一些地方爭搶名人出生地與故居﹔一些地方建造大量仿古建筑,有的地方甚至把真的古建筑拆掉,建造假的古建筑﹔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產業化和商業利潤,而忽視文化內涵,使一些歷史積澱深厚的手工文化和工藝美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藝術價值。還應注意剔除文化糟粕,防止走入誤區,如宣揚“鬼文化”,以開發古墓來發展文化產業等。
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幾個問題
堅持正確發展方向。把傳統文化融入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突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主旋律,防止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借發展文化產業之機死灰復燃。
尋求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新的結合點。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必須創新理念和機制。隻有努力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特別是通過產業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業運作,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對於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來說,用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風採,既應成為一種鮮明特色,又應成為一個重要動力。
探索新的經營模式。當今社會,隨著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興起,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文化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程度,文化的傳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產品的市場流通率。隻有科學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創新經營方式和模式,傳統文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才會更加突出。應努力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精品﹔把傳統文化發展與多媒體、軟件開發、信息咨詢、創意設計、圖書出版、影視娛樂、文化旅游等結合起來。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應抓住機遇,用產業化的方式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到國外,搶佔世界文化市場的制高點﹔以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為突破口,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輸出格局與模式,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藝術經濟學研究所)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