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荊林波 李 蕊 依紹華  2011年12月02日09: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創意產業一般是指源自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賦,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行業,它以文化創意、知識產權和高科技為核心內容。我國文化產業要增強創新能力,改變模仿復制的發展模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需要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推動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近幾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發展范圍從最初的幾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擴展到全國主要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日益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很多大城市非常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紛紛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目標。上海市提出“創意產業化,產業創意化”的理念﹔南京市提出“使每一個人的創意都受到鼓勵,使每一個好的創意都有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機會,使每一個創業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護和良好的政策扶持”﹔廣州市提出“要像抓汽車產業一樣抓動漫產業”﹔深圳市提出建設“創意設計之都”﹔等等。二是紛紛推出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北京市為符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要求的文化創意企業辦理稅收減免,拿出專項資金支持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的基礎建設,並與銀行合作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廣州市設立軟件和動漫產業發展資金,並出台專門政策扶持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很多大城市建立了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三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一些大城市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長,新增企業和從業人數逐年增多。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2009年達到1489.9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2.3%,從業人員114.9萬人。上海、廣東、湖南、雲南、湖北等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

  發展思路

  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完善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對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創意成果保護、自主品牌文化產品與服務出口、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啟動等方面實行政策扶持。建立文化創意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培育文化產業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為知識產權、品牌價值和創意成果等提供便捷、高效、權威的評估和交易服務。

  放寬市場准入。對國家和地方放寬文化產業市場准入限制的各項政策規定進行梳理,為投資者提供清晰明確的“路線圖”。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逐步解決文化系統的行業壟斷和管辦不分問題。提高對文化創意企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對有市場前景、發展潛力大、運行機制好的文化創意企業給予重點扶持,促使其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其跨地區、跨行業經營,盡快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企業集團。

  制定統計指標體系。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統計資料的缺失直接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監測和研究,不利於及時發現和糾正發展中的問題,不利於總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因此,亟需在國家層面研究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統一規范各地統計口徑,保証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准確性和權威性。

  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以完整的產業鏈為依托,離開了前期的融資和后期的營銷推廣,文化創意產業就沒有生命力。應加快培育行業協會、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無形資產評估、知識產權代理等市場中介組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各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實行差異化定位,重點發展適合本地特點的產業,在競爭的同時形成適度的互補與錯位發展。

  暢通融資渠道。融資問題一直是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難點。由於文化企業普遍具有固定資產少的資產結構特點,在爭取銀行信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資產抵押不足的障礙。因此,應在加強信用制度建設、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在信貸政策方面採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措施,探索專利權、著作權以及經過評估的文化資源項目、銷售合同、門票等用作銀行信貸抵押的辦法,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得到更多的融資支持。

  加強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政策,健全完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引進、選拔使用和評估激勵機制,造就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文化創意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應用人才。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與實踐相結合的產業,應探索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辦好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成為人才培養和創意基地。社會培訓機構可以對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