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興衰強弱,無不與文化的興衰強弱密切相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反映了黨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種自覺基於對文化的社會功能、歷史作用、內在力量的深刻認知,這種自信基於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的透徹領悟。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掘、鑄造、增強文化的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旺強盛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綿延的精神血脈,是形成民族歸屬感認同感的精神紐帶,是孕育民族氣質品格的精神基因。文化是無形的,但文化塑造的人與社會卻能產生無窮的力量,文化的變化導致了民族與世界的重大變化,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就能夠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形勢下,保持團結統一、共同奮斗,表現出深厚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就能夠不斷保持創新優勢,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財富、新的文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回溯歷史,考察現實,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歷史的和現實的基礎。歷史的文化發展成果,如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科學等,成為民族的文化傳統,塑造著該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標准、科學素養等;現實的文化發展成果,凝結著時代精神,反映了社會進步,聚焦於實踐課題,推動了文化創新,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新的源泉。民族的文化積澱越為深厚、文化精神越為先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就越為豐富、越能持續。現代社會,世界范圍的物質產品消費愈益同質化,科技創新傳播愈益共享化,而文化的獨特性使得文化對於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塑造作用愈益重要。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顯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顯示了文化的重大作用和力量。六中全會認真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著眼於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提出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宏偉目標,這將為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更加豐厚深遠的文化源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維護、開發、壯大中華民族的文化源泉,就要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以現代創新文化為匯聚,使民族的文化源泉生生不息;實現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本源,以豐富多樣、富於特色的世界文化為充實,使民族的文化源泉愈加寬闊;實現先進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兼容,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流,以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大眾文化為融入,使民族的文化源泉生機勃勃。
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綜合國力競爭包括資源、經濟、科技、政治、軍事、制度、傳統、文化等要素的競爭,在不同歷史條件下這些要素發揮作用的程度不一。歷史上,軍隊的力量、資本的力量、技術的力量等,都在促進民族崛起、征服其他民族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這些力量至今仍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代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的力量的增長,越來越受到資源和環境條件限制,而文化力量的增長則較少地受到這些限制,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並且文化的因素可以滲透於經濟、政治、軍事的因素之中,起到力量倍增器的作用。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達,文化借助各種媒體在國際間的傳播,與商品、資本、金融的流通、武裝力量的投送相比,具有后者無法比擬的快速、普及、便利、高效,對其他民族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沖擊力和征服力,是一種無形勝有形、“柔弱勝剛強”的軟實力。因此,國家文化是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是一種極為重要、有著強大能量的戰略資源,國家文化在當代國際競爭中,越來越被作為一種戰略武器來使用。在文化全球傳播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播,可以影響甚至部分改變其他國家的文化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一個國家不僅有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而且有強大的文化力量,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這個國家就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居於主動有利地位。國家的強大、國家安全的保障,不僅需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需要有先進的國家文化。建設先進的國家文化與建設先進的武器裝備同樣重要,而且任務更為艱巨。民族精神和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維系國家文化的命脈。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力,就要緊緊抓住這個核心。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越是在國家面臨重大災害、重大困難、重大挑戰的時候,越是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的緊急關頭,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就越加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走向世界,以什麼樣的思想內涵增強國際影響力?當代中國,繼承了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標志,是中華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才能在意識形態體系的競爭中保持文化自主和文化優勢地位。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文化就是力量,這不僅指精神力量,也包括經濟社會力量。在現代經濟中,文化因素越來越重要,經濟與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經濟產品的價值往往取決於文化的內涵,精神文化的擴散很多是通過文化產業。文化已經不是外在於經濟生產的精神因素,而是直接成為經濟生產過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變量”,文化軟實力也是一種經濟社會實力。如果從更為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上就是一次文化轉型。例如,從依靠消耗物質資源、擴大投資規模來增加財富到依靠科技進步、生產創新來增加財富,從人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到技術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從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到崇尚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從不可持續的發展到可持續的發展,等等。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我國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消費潛力巨大。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創業。因此,要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同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文化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文化日益廣泛深入地進入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按照《決定》的要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動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融入的程度越深、效果越好,文化的力量就越是得到証明。
四、全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機制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水平和質量影響制約著人的素質和人的發展。文化就是“化人”,是以文化人的過程。開展文化建設,無論採取多少舉措,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素質、民族的素質提高上。馬克思曾指出,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相應地提出了培養“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的任務,以能夠消費和享受高度物質文明。在這一過程中,文化作為“實踐的事情”與“社會的素質”,改變了實踐著的人,改變了社會的人的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當代中國進入新的歷史起點,人民既要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過上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這種熱切願望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成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強大動力。《決定》明確提出文化建設必須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這一過程就是充分發揮文化作為提升民族素質重要機制的作用,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人、塑造人、提高人,從而顯示文化在人的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中的功能和能量。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包括多層次、多方面的素質要求。《決定》指出,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質的精髓。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民族文明素質,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民族的理論素質,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不斷提高民族的政治素質,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優越性,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一個有理想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不斷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質,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一個具有強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民族﹔不斷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質,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一個敬畏道德、踐行道德的民族是“大道之行”的民族。
(執筆:顏曉峰、常培育)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