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上對文化改革發展作了研究和部署,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高等教育肩負文化傳承創新的神聖使命,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大有作為。
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社會進步的根本。“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先賢的文化概念生來就帶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近代以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從萌芽到發展、壯大,始終肩負著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光榮傳統和使命。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僅飽受列強摧殘,更面臨深刻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危機。從那時起,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深刻認識到,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但如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這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自發端以來始終努力探索的命題。京師大學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通”的辦學方針。辛亥革命后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正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群體從文化角度深層次挖掘國家民族積貧積弱的根源以謀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方略的努力。高校知識分子深深參與其中,引領了時代潮流,並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備。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廣大高校知識分子,引領著全國知識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個社會的風氣,中國社會革命的氣象為之一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不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而且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回顧百年滄桑,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在保存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建設現代新文化方面,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今,高校負有文化傳承創新的神聖使命,已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並成為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中高校具有特殊作用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程中居於特殊的重要地位。首先,決定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是人才,而國家賦予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其中也包括文化專門人才),也就是培養未來的知識精英群體,其培養質量如何,尤其是文化育人的成效如何,對於文化強國的目標能否實現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其次,大學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組織,它吸納了大批致力於優秀文化傳承和思想文化創新的守望者,而知識分子雲集,使大學居於知識、思想、道德、價值的文化高地,成為各種思想碰撞、融合以及新文化、新思想誕生的重要場所。第三,大學以其富集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的巨大優勢,通過人才培養、文化研究和服務社會,在整個社會思想文化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第四,在全球化、國際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教育的國際交流日益活躍,大學通過學術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在研究、消化異質文化和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高校責無旁貸。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若干“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舉措。實現這個目標,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深入總結自身的辦學歷史、辦學傳統和現實條件,找准自己的辦學定位,以特色鮮明的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在大學精神、辦學理念、學科結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管理制度、社會形象等方面樹立自己的文化旗幟,為國家民族以至全人類的發展作出自己的文化貢獻。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大學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正是傳承創新人類優秀文化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徑。高校應緊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兩個根本問題,著眼於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凝練、弘揚各具特色的大學精神和文化傳統,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培養更多高層次文化領軍人物和大批高素質文化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增強科學研究能力。高校要注重在校園中加強創新文化的培育,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哲學社會科學是增強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和核心要素之一。高校要破除阻礙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制度性障礙,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關系,積極研究如何吸收利用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如何有效增強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出更多代表國家標准、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高校要自覺參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促進產學研緊密融合,尤其是要加快文化研究及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積極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支持,不斷滿足社會文化發展進步的需要。要深入開展文化體制政策研究,努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身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
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推動中華先進文化走出去。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文化的多元化日益深化,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日益頻繁。教育領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化發展迅速,應當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和使命。高校要率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國際交流中自覺守望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善於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突出文化內核的中國元素,善於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突出表達形式上的世界性,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國際高等教育交流大放異彩。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和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歷史新階段。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推動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穩步邁進。
(作者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處)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