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文化強國與軍事文藝

劉恆志   2011年11月25日09:07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化強國與軍事文藝

  

作者簡介


  劉恆志 海軍某部副政治委員,著名軍旅文學家、理論家、書法家。《當前我國文化建設與教育問題》獲中央政策研究室優秀課題二等獎(一等獎空缺)﹔《軍事文化在軍事斗爭准備中的地位與作用》獲全軍優秀政治論文一等獎(總政治部、軍事科學院頒)﹔執筆創作的大型文藝晚會《邊關四季》、《畢業歌》獲全軍文藝會演

  本文以強烈的軍人使命情懷和文化自覺自信意識,生動描述了我國軍事文藝的前進步伐與號角作用,深刻闡釋了當前軍事文化建設與文化強國的必然聯系,鮮明提出“軍事文藝:為建設文化強國而勇敢擔當”這一重要命題。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文化強國與軍事文藝

  劉恆志

  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是軍事文化藝術創作的主導精神力量,也是文化強國的內在動力﹔民族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是軍事文學藝術的最高價值取向,也是文化強國的寶貴精神資源﹔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是軍事文藝在文化強國之路上走在全社會前列的必然邏輯。

  文化是祖國興盛之根,民族精神之魂,政黨建設之幟,一句話,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而軍事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創新軍事文化藝術是軍隊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精神力量問題至關重要。有怎樣的精神力量,便會邁出怎樣的前進步伐,釋放出怎樣的創造能量。在增強精神力量,培育、弘揚民族精神方面,軍隊始終如一地發揮著政治和文化優勢,而軍事文學藝術在凝聚軍心、鼓舞士氣、激勵斗志、催人奮進上發揮著重大作用。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我們軍隊文藝工作者,就要牢記使命,勇敢擔當,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走謳歌民族精神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大力發展先進軍事文化,創造更多優秀精品力作,為昂然奮進的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強國、文化強軍之路上走在時代前列。

  一、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是軍事文化藝術創作的主導精神力量,也是文化強國的內在動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綿延不息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休戚與共的精神家園,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要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奮進的號角,就必須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旗幟。這是因為,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從本質上講屬於人們的意識、意志和心理范疇,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亦即屬於文化問題。而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有機體,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軍,它所著力塑造的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者生動感人的形象,以及這些形象身上所反映出來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如人生之路的火炬與號角一樣,照亮人們五光十色的靈魂,感染並召喚人們沿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正確方向凜然前行。

  蘊含在軍事文藝之中的主導精神力量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既是中華民族昂揚奮進的旗幟,又是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的旗幟。與不斷前進的人類文明史和民族精神文明史一樣,我們的愛國主義內涵,也是不斷發展和豐富、不斷與時俱進的。這種愛國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融入了體現時代進步的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使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了正確思想指引﹔這種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這種愛國主義,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放在世界格局中觀察,把中國社會發展與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

  自從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誕生以來,我們的軍事文藝通過文學和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影視等藝術手段所致力表現、盡情謳歌的,也正是這樣的愛國主義。把這樣的愛國主義藝術地、形象地、靈動地灌注於軍事題材作品之中,全軍將士就受到極大的心靈陶冶和藝術感召,全國人民也從中得到極大的感染和鞭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藝術史上,如果說軍事文學藝術以輝煌的成就佔據了我國文學藝術的半壁江山,功不可沒,那麼,最主要、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縱情書寫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主調,以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詩情畫意為第一要義,把體現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堅定正確前進方向、飽含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民族之魂、振興之魄、奮發之為、開拓之舉的精品力作,奉獻給了社會和百姓、軍營和官兵,為勵精圖治、意氣風發的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提供了血肉豐滿、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總之,為昂揚奮進的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如果說文學藝術是民族文化大系統中的有機構成部分,是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方面軍,那麼軍事文藝則是文化強國的生力軍。軍事文學和藝術的內涵離不開戰爭、訓練、軍事、軍人、國家機器、民族存亡等,軍事題材作品的發展幾乎總是與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環節、歷史趨勢相聯系、相呼應,透過軍隊和軍人這一視角來反映戰爭生活與和平生活進程,通過血與火、生與死、進與退、榮與辱、正與邪,來揭示人類靈魂和民族精神的本質。因此,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軍事文學藝術創作的主導精神力量,是文化強國的內在動力。軍事題材作品的美學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也常常超越了“軍事”本身,其讀者也不單是軍人,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成員。軍事文藝作品一旦與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緣,其藝術感染力、社會感召力、精神影響力將是巨大的,其作用是其他題材作品所不可比擬的。在這個意義上,軍事文藝不單單是軍隊、軍人和軍營的文藝,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文藝﹔軍事文學藝術史也不純粹是軍事文藝家的精神史,也是全中國、全民族的精神文化史,還是軍事文學作品如何被生產和被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如何被化成藝術形象和被傳播,文化軟實力如何被增強,文化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如何被發揮的歷史。

  自從有了黨指揮下的人民軍隊,也便有了為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而高歌的軍事文藝。軍事文藝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主旋律,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的每一個重要關頭、每一個重要時期都創造了英勇奮斗、昂揚向上的時代佳作,既對中國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也為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奉獻了黃鐘大呂,從藝術產品方面增強了我國先進軍事文化的軟實力。建軍80余年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中國軍事文藝最突出的文化收獲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一是強化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二是樹立了寧折不彎、堅忍不拔的孔武形象﹔三是鑄造了正義之師、文明之師的仁者風范﹔四是塑造了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的多彩人生﹔五是張揚了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浩然正氣﹔六是描繪了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英雄壯舉﹔七是抒寫了相濡以沫、生死與共的軍民魚水深情﹔八是推出了志在改革、獻身國防的強者智慧﹔九是譜就了胸懷天下、和諧共進的國際主義樂章﹔十是形成了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旨歸的軍事文藝批評和理論體系。

  與以上十大收獲相輔相成,軍事文藝經過與時俱進的艱辛探索努力,在先進軍事文化建設層面上的突出貢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軍人的愛國壯舉和偉大實踐豐富了全民族的愛國主義形象寶庫﹔二是以軍人特有的生命倫理和生活道德美化了民族精神的家園﹔三是以高雅清新、深刻雋永、剛健質朴的藝術格調升華了官兵讀者和群眾讀者的審美情趣﹔四是以軍事文學藝術的創造帶動了中國文壇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形象的塑造,以軍事文學藝術的進步帶動了軍營文化的全面進步,以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進步促進了文化強國建設事業的進步。

  軍事文學藝術作品的文化特質可以概括為:它是國魂意識、黨魂意識、軍魂意識與宗旨意識、使命意識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軍旅情與民族情、軍旅性與民族性、軍旅性與英雄性、軍旅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反映愛國意志、捍衛國家尊嚴與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精神氣質上把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藝術風格上把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歷史進程上與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先進文化﹔是價值觀上把核心價值與普遍價值、個體尺度與群體尺度、歷史尺度與道德尺度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是藝術作風上軍人氣質與民族氣質、軍人風格與民族風格、軍旅氣派與民族氣派、軍旅氣派與中國氣派相統一的先進文化。歷史的使命要求軍事文藝在發揚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方面走在新時代的前列,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偉業中走在全社會前列。

  人民軍隊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表明,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軍隊文學藝術家,隻有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文化強國為己任,以謳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天職,並且與部隊官兵情同手足,把獻身軍事文藝與獻身國防事業緊密結合,把軍事文學藝術創造與時代和軍隊所迫切需要的民族精神緊密結合,才能大有作為,才是有價值的藝術與有價值的人生的高度統一。這是我國軍事文藝創作道路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振奮民族精神、建設文化強國所應堅持的必然方向。

  二、民族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是軍事文學藝術的最高價值取向,也是文化強國的寶貴精神資源

  我軍文化藝術的的根基是我國民族文化。我軍精神力量的源頭是民族精神。在文化強國之路上,軍事文藝要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特殊功能發揮好,就要把我國優秀歷史文化長期積澱下來的文明精華吸收好。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利他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律己信條,“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助人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直氣節,“軍令如山”“人無信則不立”的誠信品格,“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修養邏輯,等等。這些薪火相傳的美好道德品格,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昌盛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能夠不斷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積貧積弱走向文明昌盛的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精神文化支柱。軍事文藝作品在進行人物塑造和內容選擇時,大多是以這種民族歷史積澱、民族文化的主導心理積澱和性格積澱作為精神資源的。

  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我軍80余年的奮斗征程中,特色鮮明的先進軍事文化也應運而生,孕育出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西沙精神、海空雄鷹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精神文化之花,創作出許多軍旅佳作、紅色經典。軍隊和軍人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既有民族精神共性的一面,又有其鮮明的軍事色彩和職業特征。這種軍隊的使命特征和軍人的職業特征是其個性,軍事題材文藝作品也應當服從和服務於這一個性。表現出軍隊使命特征和軍人職業特征的軍事文藝作品,其自身也將具有與眾不同的內涵特征和形式特征,即藝術特征。個性是文化藝術的生命。但凡好的軍旅佳作,總是將中華民族精神之共性賦予人民軍隊和軍人之個性之中,達到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進而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

  軍事題材文藝作品的個性又分為精神個性與形式個性。就精神個性而言,主要是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這是由人民軍隊的使命特征和軍人的職業特征所決定的。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個性特征,又是中華民族精神共性特征在軍人個性特征中的最佳和具體表現,是前者精神旨歸的集中化和典型化。因此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是軍事題材文藝作品在民族精神上的主打內容。我們應該注意到,無論是革命樂觀主義還是革命英雄主義,都應當是直面生活、直面現實、直面人生的。革命樂觀主義,主要是一種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與挫折,無論經歷何等的艱難與困苦,都不泯滅理想與生命之火,都看到光明的前途,都不斷鼓足生活、事業與奮斗的勇氣,都不斷為奪取明天的更大勝利而始終如一的人生態度和必勝信念。這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人民軍隊官兵之中所閃射的一種精神特質,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的精神和心理特質,也是來自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深處的一種精神特質。這種精神特質在人民軍隊的前進道路上集中呈現出來,並進而形成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交相輝映,但歸根結底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和民族精神文化史的。

  革命英雄主義,主要是鄧小平同志高度概括的、在長期革命戰爭與和平年代形成的五種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胡錦濤、江澤民同志也經常將“五種精神”倡導於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並根據和平時期軍隊使命和軍人職責特點,要求全軍將士在繼承傳統中發揚傳統,尤其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五種革命精神”和“三個特別精神”,集中體現了堅忍不拔、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特質,影響和帶動了全民族、全社會,是我軍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其藝術地、形象地、立體地、生動地熔鑄於豐富多彩的軍事文藝作品之中,就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時代感召力和歷史穿透力。

  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在軍事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全部使命,在於讓人懂得兩個字:“珍惜”。珍惜人的情感、人的義務、人的權力、人的奮斗、人的犧牲與奉獻、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尊嚴,並由此上升到珍惜國家的榮譽、尊嚴,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軍事題材作品的創作實踐中,我們常把愛國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相提並論,這是軍事文藝創作的一種職業化的特殊表達方式。軍隊是執行政治任務、保衛民族大業的武裝集團,其主要使命就是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畏艱險、不怕困苦、沖鋒陷陣、勇往直前,直至奪取勝利、完成任務,因此,發揚革命英雄主義,是發揚民族精神的具體化,充分體現了人民軍隊指揮員、戰斗員的行為特質。愛國主義是激發革命英雄主義的主要動機,革命英雄主義是發揚民族精神的深刻源泉和具體表現,是民族精神全面內涵在軍人行為中的核心落腳點。軍事題材文藝作品表現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主題,刻畫軍隊將士的內心世界,塑造為國家而奮斗、為民族而獻身的感人形象,主要是以革命英雄主義的思想和行為作為主要意象。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涵養所孕育的革命英雄主義,不僅表現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槍林彈雨的戰斗氛圍中,出生入死的搶險救災中,急難危重的各項任務中,也表現在平時的和平生活中,軍事訓練和演習中,平淡無奇的軍營生活中,日常瑣碎的事務中,正常的生老病死中,提職晉級、個人升遷進退、去留、榮譽、待遇、家庭、愛情生活中,軍民情誼和官兵關系、同志關系中。平凡中有偉大的人生,普通中有崇高的境界,點滴中有精神的永恆,小事中有靈魂的沖突,瑣碎中有無名的犧牲,寂寞中有博大的奉獻。如此種種,可以說,都是放大了的革命英雄主義,濃縮了的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相對於前者,平常事務中的當代軍人的愛國情懷,波瀾不驚中的民族精神,平凡崗位上的革命英雄主義,在藝術表現中更為困難,更見功力,而一旦表現好了,再現深刻、生動、形象了,則更能代表和平生活中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的時代特質和歷史主動性。有時候,平淡之中的靈魂交鋒,甚至要比生與死、血與火中的對決還要來得壯懷激烈、光彩照人,這就是和平時期革命英雄主義題材表現的獨特魅力,也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表現中一個最具普遍意義、最具挑戰性的嶄新課題。

  軍人鋼鐵意志決定了其作品要有鋼鐵般的內在韻律。軍人豪放大氣的性格決定了其作品剛健質朴的藝術風格。亦即是說,鋼鐵的內在韻律和剛健質朴的藝術風格,構成軍事文學藝術作品的基本美學品格。陽剛美與陰柔美、婉約美與豪放美、鋼鐵與鮮花的有力組合,造就了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形成了軍事題材文藝作品豐富多彩、壯美多姿的獨特美學景觀,才使得以培育民族精神、謳歌愛國主義、禮贊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使命的軍事文藝天高地闊、受眾良多,也使得軍旅文化藝術作品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壯麗風景線。

  三、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是軍事文藝在文化強國之路上走在全社會前列的必然邏輯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增強文化產品時代感和吸引力。”軍事文藝的生機與生命在於創新。軍事題材文藝作品的出路與活力在於創新。以民族精神為主旋律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尤其需要創新。這是由民族精神的現代化進程決定的,也是由當代官兵和廣大文藝受眾與時俱進的審美口味和審美標准決定的。

  文化引領風氣之先。文學藝術作為一種能動的意識形態和形象的藝術樣式,在本質上是最適應創新也最能夠創新的。但文學藝術同時又最容易也最慣於受文化傳統定力和思維定勢的束縛,主要是來自思想觀念、文化慣性、藝術模式和創作習慣的障礙,加之每一次創新都需要通過漫長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靈感積累、藝術積累而尋求新的道路、新的突破,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文藝創新,常常需要伴隨精神的煉獄、心靈的煎熬和持久的堅守,軍事文藝創新概莫能外。但唯其如此,才能彰顯出文藝創造者意志的堅韌與超拔,精神的偉大與深沉,膽識的銳猛與豁達,視野的寬廣與深遠,也意味著文學藝術創新的魅力深邃而無窮。軍事題材文學創新,是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跋涉者的事業,是強者與智者的事業。增強軟實力,為建設文化強國而奮斗,為民族精神而振奮、而謳歌、而創新,是軍事文藝工作者一種生生不息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當前最重要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兵服務,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致力藝術風格多樣化、表現手法多樣化、題材選擇多樣化的基礎上,全力推進以愛國主義為基調、以民族精神為主旋律的軍事題材作品的創新,以適應新世紀、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的迫切需要,適應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軍事文藝的創新,關鍵取決於我軍作家藝術家以新作風、新觀念、新思維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藝術詮釋和形象塑造,不斷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審美價值與觀賞價值相統一的藝術佳作。為此,軍事文藝作品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熱切地對話,重在對洋溢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的新景觀、新人物、新矛盾、新線索,做出新描述、新反映、新解析、新建構。

  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關鍵在於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於保持軍隊文藝的先進性,本質在於堅持文藝為民、文藝為兵。軍事文學藝術要在創新中與時俱進,必須立足於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立足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必須立足於軍隊和國防現代化走質量建軍、科技強軍、文化強軍之路的偉大實踐﹔必須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和世界軍事文學藝術的前沿。為此,就要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嶄新的時代眼光,以寬廣的民族眼光和世界眼光,審視全球大轉折、時代大變革﹔就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眼光,用“歷史的眼光”和“審美眼光”洞悉社會大變遷、新舊大碰撞,關注風雲流變、書寫壯美人生﹔就要站在時代前列,著眼開創未來,為建設文化強國,為中華民族更加朝氣蓬勃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和文化之林,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智慧。

  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認真實踐民族精神。用中華民族應有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去表現時代的軍營中的人物。用民族解放者和國家保衛者的激情,用軍事改革者和現代化戰斗者的壯志,去體驗、審視和觀照我們所處時代和軍營生活,在社會和軍營火熱生活中採擷民族精神和時代進步精神的火種,汲取民族精神和時代進步精神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

  為增強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斷創新,就要創造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有時代的進步精神的軍旅新文藝。塑造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相統一的新形象,是軍隊文藝在建設文化強國之路上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體現。走在時代前列,堅持與時俱進,還必須強調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注重軍旅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統一,時代主旋律與藝術多樣化的統一,發揚軍隊光榮傳統與創新傳統的統一。尤其要秉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人生觀和價值論、文藝觀和審美論、歷史觀和唯物論、民族觀和進化論、英雄觀和認識論的辯証統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統一。這是軍事題材的文藝創作保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致力文化強國中走在時代前列的基本要求。

  我們必須看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空前活躍的背景下,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交匯的洪流中,謳歌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需要軍隊文藝工作者努力研究和把握新的特點和規律。在民族振興、昂然奮發的新世紀,軍隊的改革和建設事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與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業聯系得更加緊密,軍隊官兵的前途與命運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得更加緊密,軍隊文化事業也從沒像今天這樣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事業聯系得更加緊密。軍事文藝作品的創新,應當堅持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的進步精神為前進方向,始終致力於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為民族謀振興、為社會謀和諧、為祖國謀統一、為領土謀完整、為國防謀安全、為戰爭謀打贏、為和平謀基石、為世界謀正義、為人類謀尊嚴的新時代改革者、開拓者、奉獻者的英雄形象。在軍事文藝創新中,要寫好軍營人物,就必須放眼國家﹔要寫好軍人,就必須放眼社會﹔要寫好軍中改革人物,就必須放眼現代化﹔要創造民族風格濃郁、中國風格鮮明、軍旅風情獨特的文藝佳作,謳歌向現代化高地沖鋒的中華民族和人民軍隊,就必須放眼世界、放眼歷史和未來。把當代中國軍人的愛國主義志向、民族精神情愫放在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中去考察,進而又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放在世界格局中去觀察,這是我們軍事文學藝術能否激發文化活力、能否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進步精神的重要尺度和關鍵所在。中華民族特別是新時期以來軍事文學藝術題材的創作實踐証明,但凡精品力作,都不是軍事文藝家和軍事文藝自我封閉的“孤軍奮戰”,而是立足軍旅、著眼軍情,而又放眼國情、放眼世界、放眼現代化、放眼未來的嬗變與創新。放歌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尤其不能脫離軍營生活,不能脫離國情和軍情,也同樣不能脫離現代化、脫離世界、脫離未來,不能脫離民族精神與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而應將之作為文藝創新的十分重要的參照系和精神文化源泉。

  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征程上,文藝創作者與文藝接受者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在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新世紀、新征途,大力發揚愛國主義和振奮民族精神、致力富國強軍、強國富民的現代化偉業,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同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在文化強國之路上,軍隊文藝要以全民族的奮斗目標為目標,以全民族的價值取向為取向,來確立軍事文藝作品創新的總體主攻方向和總體美學風貌,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主調,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構筑中國當代軍事文藝風景線,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錦添秀,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勇當排頭、集團沖鋒。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